一个农机手的“双抢”时节

本文转自:株洲日报

株洲日报全媒体记者/侯德怀

7月14日上午11时许,烈日高照,醴陵市茶山镇上湾村的户外温度达到35℃,育秧大棚里则接近60℃。在距离育秧棚约500米的水田里,醴陵市汤林农机合作社理事长汤林和妻子周娟,正与请来的机手和帮工一起,挥汗如雨地进行晚稻栽插。

差不多一人高的插秧机上,用铁杆和窗纱布撑起一个遮阳棚。汤林负责“掌舵”,把握行驶方向和速度,确保栽下的秧苗间距均匀,周娟负责摆放秧盘。伴随着插秧机“哒哒哒”的轰鸣声,一株株嫩绿的秧苗迅速滑落并“钉”立在水田中。大概15分钟,一丘约2亩的水稻就栽插完毕,周娟这才抓起搭在肩膀上那条可以拧出水的毛巾,擦一下头上、脸上奔涌而出的汗水。汤林的T恤,也是湿漉漉地贴在身上。

“没有办法,插秧机是唯一没有驾驶室、不能装空调的大型农机,只能忍受这种高温、汗水的煎熬。” 周娟苦笑着说。

吃完午饭后休息1个多小时,周娟等人继续顶着烈日,前去插秧;汤林则带着另外一名农机手,去了离家稍远的地段,驾驶着两台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割刀快速而精准地割下稻穗,稻谷被送入机器内部进行脱粒和分离,等到机器内部粮仓快满,再开到路边,通过出粮喷管将稻谷卸到货车上。

“春争日,夏争时。‘双抢’就是抢收(早稻)抢插(晚稻),早一天栽下的秧苗,后期长势和收成都不一样。”43岁的汤林告诉记者,高中毕业后,他也曾南下打工,到2005年才回乡投身农业生产,2015年创办农机合作社,目前已流转周边4个村的1600多亩水田,今年预计可收获稻谷900多吨。

汤林介绍说,合作社目前共购置插秧机4台、旋耕机3台、收割机和烘干机各2台、飞防植保无人机3台,一台收割机和一台插秧机每天正常作业8小时,可分别完成抢收抢插40多亩,“要是放在小时候,我和父母3个人,不管是收割水稻,还是扯秧插田,一天最多只能完成1.5亩。”

汤林告诉记者,“双抢”时节,除了自家的活计,合作社还为周边农户或是种粮大户提供农机服务,“今年我们已经完成机育秧和机插秧社会服务1300多亩。”

“高温酷暑季节,干哪一行都有自己的辛苦。但是,想到能让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心中就扬起一份时代‘新农人’的自豪感。”汤林说。


(乡村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7月15日 18:37[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