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带来的7条「 职场启发 」

圣贤王阳明的思想,迁移到我们当代职场及人生发展,可带来怎样的启发呢 近期我总结了7条(附视频),和大家一起分享~~

 01 「志向=意志+方向 」

1483年,王阳明还在私塾读书,他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何谓第一等事?这个问题把老师问懵了,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这个问题,这就相当于问:「 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

老师说:「 我们是读书人,我们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王阳明思考了下,给了自己的答案:「 我觉得读书应该是为了做圣贤。」

他从小就觉得要做「圣贤」,立志要做圣贤。

后来他也终于成为了圣贤,这个故事给到我们什么职场启发呢?

我认为:人类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源就在于两个字——立志。志 向的概念拆解来看就是:意志+方向。 只有真正立志了,人才可能在非常有限的时间、精力、资源之内以及面临非常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去尽可能集中精力做事、坚定不移我们早期立志定好的方向,少走弯路,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02 「警惕最容易犯的两个错误 」

再来深化一下「 志向 = 意志+方向 」 的公式含义:

关于意志,我觉得每个人都可具备;

关于方向,就是职场人会容易迷失在方向上,下面就是两个基本方向的错误:

一种是频繁跳槽,没在一个行业、一个领域、一个方向上持续积累,无核心能力、无一技之长;当然年轻人前期都是要去尝试不同方向的,毕竟也不知道自己将来适合干嘛,但最好能有一个基本盘保底,就是至少让自己具备一个最核心的能力可以应对社会复杂的挑战。

二是虽然在一个方向上长期积累,在一个岗位上忠心耿耿干了很多年。但只是第一年是成长的,剩下的几年都是在做重复劳动、简单复制,原地踏步。做的事情、用的技能和第一年都是一样的。干十年等于干一年,换个小年轻同样能把你的活干好(当然除了人脉资源会有积累,但能力还是那个能力,其实还是有很大替代性的,因为这种岗位一般都是被动安排的,你自己并不具备任何主动性,万一自己被年轻人替代、或者自己的上面领导被换,你也要跟着换。非常被动。如果不想过被动的人生,就提前为自己的路做铺垫。想想马斯克的那位忠心陪跑了12年的优秀助理,还不是被马斯克开除了??)

人,还是要多为自己的未来着想一下、提前规划好、努力提升自己,对抗职场的周期和生命的起伏,多学习技能,多积攒人脉资源,多存钱,锻炼好身体。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人关心你的职场前程,除了你自己,上点心吧。

 03 「学会事上磨练 」

王阳明早年推崇「 静处体悟」,就是让人静坐,抛开一切思虑杂念,体认本心。 后来认识到一味强调静坐澄心,会产生各种弊病,容易使人「喜静厌动,流入枯槁之病」,甚至使人变成「沉空守寂」的「痴呆汉」,因此,他又强调「事上磨炼」,尤其重视实践。

所以,谈到王阳明的「心学」,就千万不要以为是在心里面学,而是要去「事上磨练」。 事上磨练,通俗地说,就是要参与社会实践,在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解决具体事务的能力,因为人正常的自身的觉察水平相对来说都是非常低的。千万不要高估自己的自我觉醒能力,以为自己逃离俗世就能得到心灵安宁,以为自己在打坐冥想中就能完成自我觉醒。应对了山本耀司的名言:「人是无法通过自身看清自己的,需要撞上什么东西,反到你身上才能更加看清自己。」

总结一下, 我们需要在「 做 」中了解自己,不要在「 空想 」中了解自己。 要在和客观世界、和你热爱的事物、和你想钻研的东西、和他人、和团队以及社会互动中得到磨练、得到真实的体验和反馈,把纷繁的人世和漫长的职场当作修炼场,不要在虚假的泡沫赞扬、不切实际的幻想以及所谓的那种逃到云南大理去寻找人生安宁中去找觉悟、找反馈。没有意义。

生而为人,就是要受苦的,本质的区别就是:有人受苦多、有人受苦少。当你的那份苦到来时,要接住。

 04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王阳明从部委被贬到边远地区任最低一级公务员,他住的地方除了毒蛇虎豹就是语言不通的当地原住民,他陷入到了一种极度绝望,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躺在一口石棺里想,“如果此刻我死了会是什么样?”于是他突然悟到了:没有任何东西是可怕的。 当“怕无可怕”,进入极度绝望以后,他就什么都不怕了。这时候,他意识到:他不需要任何外界的东西来给自己打强心针,来支撑自己。 后来他就总结了一句名言:「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 用白话来说就是:我自己很OK,我能向我的内心借助力量。

我们在职场中也会遇到很多坎坷、很多磨砺,这个时候我们的认知就告诉我们这个东西很难,但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 如果我们能脱离原来的认知,跳出自我的系统审视职场、审视生命,不再借助外物做依托,转而把所有的力量都汇聚到内心中,内心足够强大,就没有什么可被摧毁的。

 05 「为什么你的志向不够坚定? 」

王阳明说,立志成为君子之后,就要勤于学习。如果你立了志却做不到勤学,那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的志向根本就不坚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在学校的时候蛮容易做到——志向坚定,到了职场就特别迷茫、就志向不够坚定呢?有没有想过背后的本质原因?

我的个人理解就是:你还没有真正找到你所谓的职场志向。一旦你找到了,你会变得特别勤奋。 每个人的职业只是一种载体和形态,背后你所追求的意义和你希望自己变成的样子,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总结一下:志向不坚定的原因也许并不是你懒、你没有毅力,而是你还无法确认你的真实的职场志向。这个时候就需要花点时间去探索了。

在学校容易立志,是因为学生是处于被动状态,按照系统规定的一套评价标准去做即可达成优秀,本质上还是一个很被动的人;出来了校门,如果还是很被动、很学生思维、被别人牵引着干活,找不到自己的职场志向,就很容易陷入迷茫。

 06 「 控制欲望 」

王阳明说:「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

其实迁移到我们的当代职场状态就是: 职场中要明白学什么、怎么学,学什么是思路问题,怎么学是方法选择,不用什么都学,要根据自己制定的职场规划去有目标的学。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你要是无限制不加控制学习资源,欲望太多,你自己都会被拽着拖到知识海洋里被卷起来,更加疲惫,更加茫然,更加手足无措,更加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控制欲望,不是意味着牺牲,而是为了赢取更广阔的人生。

 07 「 晦养厚积  」

王阳明提出的“晦养厚积”的智慧十分深沉,以我目前有限的年龄和职场经验来看,或许也无法真正参透,那么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至少可以分为三个层面来理解,看看能不能为我们的职场带来有效启示:

第一个层面:人生战略

一个人晦养厚积,首先要知道自己的一生应该怎样度过。我们对自己整个的人生,要有一个全面的设计,而不能只设计局部。

所以,从人生整体看,年轻时应该深深扎根、积聚能量,才能为未来获得更大的成功打下基础。根深叶茂,才能大器晚成。

第二个层面:内圣为王

一个人在自己的内心晦养厚积,建设了自己的心灵品质之后,对事业的成就就会更有耐心期待了。 不能突破人生和事业的瓶颈,大多数是因为我们日常的晦养厚积不够,因为自己的格局、境界达不到事业要求的水平,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智慧也不足。

晦养厚积是不论年龄的。无论何时何地,不管在哪个年龄段,我们都需要涵养自己的心、涵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这样,才能有机会成就人生事业的成功。

第三个层面: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晦养厚积,不仅仅要积蓄能量,还要能够把握时机。 审时度势,需要韬光养晦的时候,我们选择韬光养晦;但需要尽锐出战的时候,也要动如雷霆。 如果我们涵养了自己的智慧,提升了自己的修养,却不能把握时势,一生也难以有所作为。

晦养厚积,就是为了蓄势待发。在机会来到面前的时候,我们绝不错过它。


(职场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7月15日 18:37[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