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大涿州试验场,2023级本科生正在热火朝天地干农活!戴上草帽,套上手套,学生们早上六点就钻进田里,挥汗如雨,体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这不是简单的劳动课,而是传统农耕和现代科技的碰撞,让年轻人真正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
田里不只有锄头和汗水,还有高科技的影子。拖拉机轰隆隆开过,泥土被翻得松软,留下一道道整齐的痕迹。无人机在头顶嗡嗡飞,精准喷洒农药,效率高得让人咋舌。学生们开着“铁牛”,操控无人机,感叹农业早就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模样。科技让种地变得更快更好,也让年轻人对农业刮目相看。
农场里还有一群“萌兽”抢镜。火鸡抖着彩色羽毛,像在开屏炫耀。鸵鸟迈着优雅的步伐,引来一片惊叹。小山羊探头探脑,瞬间让人心动。鲟鱼在水池里游得飞快,仪器却悄悄记录它们的一举一动,确保每条鱼都健康。这些动物让农场充满生机,也让学生们知道,农业不只是种地,还得养好这些“宝贝”。
在田间地头,农技员拿着作物标本,教学生们分辨红豆和赤豆的区别。红豆颗粒饱满,色泽鲜红;赤豆颜色更深,形状细长。学生们蹲在田里,摸着玉米叶的纹理,闻着泥土的清香,甚至亲口尝了甜叶菜的味道。课本上的知识变成眼前的实物,学生们直呼:“原来植物学这么有趣!”
粮食加工区更热闹。学生们推着石磨,把金黄的玉米磨成细腻的粉末。手摇脱粒机转起来,发出清脆的响声,玉米粒哗啦啦掉下来。笤帚扫过粮食,沙沙声像在诉说丰收的喜悦。这些老式农具让学生们感受到祖辈的智慧,也让他们明白,每一粒米都带着汗水的重量。
劳动不只是种地,还有文化的传承。非遗烧箔画课上,学生们把薄薄的金属箔片放在酒精灯上烤。火候一变,箔片就从银白变成金黄、赤红,漂亮得像画。学生们试着把二十四节气的图案融入作品,古老技艺在他们手中活了起来。有人感叹:“亲手做一做,才知道这些手艺有多珍贵。”
劳动课还让学生们学会了团队合作。分组干活时,有人负责挖坑,有人负责施肥,配合得像一支乐队。每个人都得出力,不能偷懒。忙碌一天后,学生们围坐一起,聊着田里的趣事,彼此间的距离拉近了。他们说,这种合作的感觉,比课堂上学到的更深刻。
科技和劳动的结合,让学生们对农业有了新认识。试验场里,现代科研设备随处可见。无人机、传感器、数据分析,这些高科技让农业变得更聪明。学生们操作设备时,忍不住感叹:“种地也能这么高大上!”他们开始明白,农业不仅是体力活,更是脑力活。
一天的劳动结束,夕阳给田野镀上一层金光。学生们满载而归,手里拿着自己种的菜,心里装着满满的收获。他们看着饭碗里的米粒,觉得每一粒都沉甸甸的。这次劳动课不只是体验,更是让他们懂得了尊重劳动、珍惜粮食的道理。
中国农大的这次实践周,展现了中国农业的过去和未来。传统农耕的智慧还在,现代科技的加持让农业更有希望。学生们在田里挥洒汗水,在劳动中成长,也在实践中感受到“知农爱农兴农”的使命。这样的教育,不仅让年轻人更接地气,也让中国农业的未来更值得期待。
劳动教育为什么这么重要?它让年轻人从书本走向田野,从理论走进实践。每个人都该试试亲手种一颗种子,感受泥土的温度。或许,下一个丰收的季节,你也会对农业多一份热爱,对劳动多一份尊重。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