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品牌故事丨正义园艺:从村里走出来的企业,如何把“一棵菜”做成产业

一方水土育一方珍品,一片匠心铸就金字招牌。从崇明大米的清甜软糯,到南汇水蜜桃的馥郁多汁;从松江大米的地标认证,到马陆葡萄的科技赋能……在大都市的广袤田地里,上海农业品牌正用“绿色”与“安全”的双重基因重塑超大城市乡村振兴的底色。即日起,我们推出“绿色品牌故事”系列,看上海在都市与田园的共生中,书写农业品牌的时代答卷。

初夏,在闵行区浦江镇的上海正义园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义园艺”),一栋栋现代化温室大棚里,鲜艳的小番茄、碧绿的蔬菜进入成熟期,静待采摘上市。走在公司的田间,不禁感慨:农业也能充满科技范。这里的温室大棚实现了自动化管理,借助“神农口袋”系统,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在手机端“一览无遗”;这里成为南瓜、番茄等许多蔬菜的前沿试种基地,不少农口专家的新品种作物,在这里茁壮成长;这里的机械化率达到了80%以上,机器换人的概念,在这里成为现实……

作为国家级龙头企业、闵行区蔬菜产业联盟的成员单位,这个从正义村走出来的企业,用了二十多年时间,通过全链条创新重塑蔬菜产业形态,走出了一条生产高效、生态友好、三产联动的乡村振兴新路径,也打响了自家“天寿”品牌知名度。

从起步到壮大,一步步走好品牌发展的步伐

正义园艺创立于1999年,是一家集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销售、配送、服务于一体的民营股份制农业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现有自主经营蔬菜基地387.2亩、葡萄基地387.57亩,设有“蔬果基地”“冷链配送”“电子商务”“团膳服务”等产、加、销、储四大运营板块。

公司名字为何叫正义园艺?那是因为创始人、董事长夏国海是地地道道的闵行区浦江镇正义村人。取名正义园艺,正是因为夏国海对家乡有一份眷恋,也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对农业保持初心。

夏国海创业前在医药行业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尽管自己的工作属于村里人眼里“体面的行业”,但生长于农村的夏国海,依旧对农业有着憧憬。1992年,他放弃“铁饭碗”,试着养殖过甲鱼,这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价值。而随着市场上其他养殖户的加入,养殖的利润有所下降,这让他有了新的想法:种蔬菜。

1996年,夏国海创立了上海正义园艺场,起初只有80余亩面积。这也是正义园艺的前身,如今看到的这片现代化基地,则是在园艺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1999年,上海正义园艺有限公司正式成立,逐步成为闵行地区重要的一家蔬菜生产基地。而一起创业的员工,也成了参与管理的正义人。与此同时,公司还发展团膳业务,为鲁汇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配送餐食,并在有了稳定的客户基础后,成立了团膳部。

田头种得好,更要让品牌叫得响。随着公司规模的壮大,正义园艺一边进大流通市场,一边负责对接学校、单位的食堂,还有企业客户找上来对接蔬菜订单,于是,正义园艺注册了“天寿”商标,开始主打自家的品牌。“天寿”蔬菜以直销配送为主、“互联网+”销售为辅,发展至今,已做到定点向合作超市、学校和企事业等单位配送蔬菜及农副食品500多种。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这对于正义园艺而言,是一次重要的契机。”正义园艺副总经理王取红介绍,那一年,正义园艺成为世博会员工食堂的供应商之一。这对于正义园艺而言,是一次认可,也让更多企业和外部行业认识了它。

而当正义园艺的发展来到了2019年,公司决定启动二次创业,如今这一片农业现代化基地,也随之拔地而起。

赋能品质管控,打造“数字菜园”

随着农业信息化技术的普及推广,正义园艺也开始在数字农业上动起了“脑筋”,希望打造“数字菜园”。

2019年,正义园艺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孙桥溢佳农业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左岸芯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单位,联合申报上海市科技兴农专项《蔬果智慧农业云平台的研究示范》课题,成功实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

在园内的智能温室大棚里不难看到,这套包含中央监控系统、温室智能信息采集系统、智能控制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病虫害监测系统的智慧管理平台,通过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节水、节肥、省人工的显著成效。

而正义园艺建成的10160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园,则展示了现代智慧农业的成果。智能玻璃温室园以现代蔬果栽培技术展示与科普研学为主,主要分为4个馆,均采用无土栽培、雨水灌溉,每个馆的栽培模式各不相同,主要有潮汐栽培模式、叶菜盆栽栽培模式、椰糠条栽培模式、越冬越夏栽培模式,均使用可循环的水系统。

智能玻璃温室的建成,有效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降低了用工量、用水量以及用肥量,使得集约化生产、长季节栽培成为可能。

与此同时,正义园艺在示范基地中部署了“神农口袋”农产品物联网产销一体化系统,将生产、销售数据接入智慧云平台中,实现生产过程电子化、信息可溯源化管理,让农业生产从育苗到上市的360°透明监管,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

在以品质管控驱动生产管理的模式之下,正义园艺打造了一系列拳头产品,例如特色品种口感番茄、小番茄,因熊蜂坐果、糖酸比优异、味道浓郁等特性成为市民们争相购买的热门品种番茄,相应番茄品种也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并连续多年获评“上海地产番茄优秀生产基地”。

做好绿色防控,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正义园艺作为一家农业企业,始终把“舌尖上的安全”放在首位。

“你们说是绿色食品,那比别人好在哪里呢?”面对市民的疑惑,正义园艺拿出了自己的答案:“绿色食品”认证并不只是一张证书或标识,更是一整套现代化管理模式的成果。在日常管理中,正义园艺执行严格的蔬菜准出制度,做好蔬菜采前采后内部检测,做到“不检测不上市、不合格不上市”,采用商品化包装贮运保鲜技术,加工、运输、销售全程冷藏保鲜,蔬菜商品化率达100%。此外,企业内部还自创了一套产品控管体制,不仅包含多环节质量安全把关,还把责任细分到人。

2020年,本市推广“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正义园艺的“天寿”青菜获得了全上海的第一张合格证,从此为自家品牌挂上了新的“身份证”,成为代表质量安全的“新名片”。

常年秉持绿色发展理念,实现农药、化肥“双减”目标,在做好生产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这些年,正义园艺深知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是安全和品质,为了让自己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正义园艺“天寿”牌的番茄、辣椒、茄子、黄瓜、青菜等5个蔬菜品种陆续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其中,“天寿”牌番茄不仅在市场上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还荣获2021年上海番茄十佳推介品牌。

如今,正义园艺“天寿”品牌的绿色农产品比例高达70%,成为闵行区绿色农业发展中的排头兵,在区域内形成示范带动作用。

“不管是销售,还是作为供应商,大家一听我们产品有‘绿色食品’认证,都对我们很放心。”正义园艺副总经理王取红表示。

强化品牌营销,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这两年,随着互联网发展,市民消费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正义园艺的农产品宣传销售也自然不能继续走原来的老路。如何让新鲜的田头蔬菜“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迅速到达市民餐桌,是正义园艺正在努力的方向。

除了开设微信公众号,积极参与各类宣传展示活动,构建“品鉴有展台、电台有声音、采访有视频、微信群有响应、朋友圈有点赞”的品牌宣传格局外,正义园艺创立线上平台,让市民可以线上下单,次日自有物流送货到家。在淘宝、抖音、微信等平台,正义园艺开启了定期直播,推出了固定的90后主播,王取红更是亲自入场,成为主播之一。“农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是跟上时代发展的浪潮也非常重要。”王取红相当重视直播平台,尽管手里捏着蔬菜基地、团膳、科普教育等业务,也继续关注每场直播,并在自己的抖音账号将生产端的实景实时还原给消费者,将农产品的高品质真实展现在手机荧幕上。

不忘反哺,开创多渠道帮扶机制

秉持着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正义园艺始终把当地农民的生活放在心上,为驻地所在的正义村提供了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公益帮扶等服务,实实在在为村里带来了红利。

产业帮扶方面,正义园艺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近31万元,支付村集体管理费47万多元。正义园艺及关联企业员工在周边租房,产生每年600万元左右的租金,让村民多了一笔财产性收入。

与此同时,正义园艺先后向村里农户提供10万棵蔬菜茄果类种苗,开展25次种植技术指导,利用自有平台电商“田头菜市”,帮助村级农户销售大米120吨、蔬菜150吨、水果60吨,缓解销售难题。

作为“百企连百村”的结对单位,正义园艺还积极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吸纳正式职工68人,季节性用工60人左右,其中残疾人13人,就业村民年均可增收1.5万—4.2万元不等。

此外,多年来,正义园艺坚持通过捐款捐物等形式,开展助老、助困、助医、助学、高温慰问等公益慈善活动,改善村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更多老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文:贺梦娇

【来源:上海三农】


(乡村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