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满麦穗的客厅里
一位“老农”
穿着短裤、打着赤膊
坐在小板凳上
认真地用簸箕筛选着麦子
大臂和小臂被晒得黑白分明
……
近日
这样一段视频引发网友关注
视频中的“老农”
是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王林生
这与网友心中
“大学教授”的样子大相径庭
王林生教授
长期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
每年麦收时节
家里的客厅、阳台甚至书房
都变成他的“麦场”
堆满金黄色的麦子
以及用牛皮纸袋打包好的麦种
“部分材料(麦子)很珍贵
需要手工搓、手工打”
为了避免把实验室的器材弄脏
影响实验结果
王林生每年都会把这些工作带回家
深夜还在筛选麦子的王林生。张雅莉摄
为了尽快完成筛选
进行下一步研究
王林生经常不分昼夜地忙碌
家里的碗、打蒜器、漏勺……
都变成了他“干活”的工具
“经常弄得胳膊和手腕酸疼
筷子都拿不住了”
王林生的妻子张雅莉
觉得又好笑又心疼
便随手记录下了老伴认真的样子
没想到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每次我做好饭喊他
他都在埋头干活
喊几次才肯过来”
张雅莉和王林生是高中同学
也是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
育种团队的一名工作人员
两人既是生活中的伴侣
也是工作中的“战友”
虽然嘴上经常吐槽老伴
但张雅莉对老伴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
收麦、打包、脱粒……
为了让老伴按时吃饭、早点休息
张雅莉总是在一旁帮忙到深夜
在田间地头工作的王林生。河南科技大学供图
今年是王林生和麦子打交道的第40年
谈到当初为何选择农学
王林生回忆起儿时的梦想
他出身于农村,那时条件不好
平时只能吃红薯面、窝窝头等
到了春节才能吃上一顿白面馒头
一个朴素的愿望
在王林生心里埋下了种子
“要让大家顿顿都能吃上白面馍!”
1982年
17岁的王林生进入豫西农专学习
报考专业时第一志愿就是农学
从那时起
王林生的生活就开始围着麦子转
和其他试验不同
小麦育种离不开田间试验
一年时间里
王林生有一半时间都扎在地里
霜降时节
把每一粒试验种子单粒点播
夏收时
一株一株地拔下来,再手工脱粒
中间成长的过程也不能落下
王林生隔三差五就要下田观察
记录生长情况
经常早晨五、六点出门
晚上看不清麦子了才肯离开
在地里凑合着解决吃饭问题
也是家常便饭
在田间地头工作的王林生。张雅莉摄
久而久之
王林生被晒得黝黑粗糙
手臂黑白分明
这样的“形象”
也导致在田间地头工作的他
经常被别人当成是种地的老农
但王林生并不介意
“本来就是农民出身嘛
只要能培育出好的种子就行”
别人家的阳台上养花
而王林生家阳台的花盆里种着小麦
就为了随时观察研究
老伴这样“折腾”
张雅莉虽然有时会感到生活上的不便
但更多的是为丈夫感到骄傲和自豪
“别看他生活中粗枝大叶的
做起研究却是细致入微”
课堂上的王林生。河南科技大学供图
小麦育种是一项充满挑战的科技工程
结果往往不会完全按照事先预想的展开
这些不确定性
更需要育种专家们
不断地进行尝试和调整
在许多人看来
农业科学既辛苦又枯燥
但王林生却不这样认为
他喜欢在田间地头工作
看着麦种变成麦苗,最终结出果实
王林生心里踏实且满足
“说是热爱,实际上是不舍
一到麦田里面
看到这么多的好材料(麦子)
就觉得很美好,很期待”
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日复一日的坚持和研究
2021年,由王林生团队培育的
“科大1026”通过国家审定
作为国审高产、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
还入选了河南省优质专用小麦
指导性计划推广骨干品种
“现在已在陕西、河南、江苏、安徽
四个省推广种植了”
王林生话语中难掩欣喜之情
在田间地头工作的王林生。河南科技大学供图
说起意外“走红”
王林生表示,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粮食安全是国家重中之重
培育优良品种
是每一位育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希望网友不要过多的关注他
“把更多的关注点放在种子身上
放在农民身上”
扎根农田,潜心研究
把学问变成“种子”
给农民带来丰收和希望
为这样的教授点赞!
转自:人民日报河南频道
(
乡村责编:
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