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乡村振兴总目标的三大要点

乡村振兴最先要解决的是农民的钱袋问题,也就是要让农民富有起来。要解决这个问题一定要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因为只有产业振兴才可以带来农民收入的提升 ,加强农民消费能力。从之前的经验看,农村产业选择基本上离不了种养加,自从有特色小镇才开始摆脱种养加模式,探索休闲度假旅游等产业模式,可是依然没能脱离乡村禀赋的局限拓展更广阔的产业空间,原因就是乡村欠缺吸引产业资本的投资环境。


乡村产业


尤其是产业成长所需要的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再加上人力资源素质较低,配套设施不健全,物流成本较高,因为农村生活品质不高,社会保障水准低,职业发展前途暗淡,使资本和人才欠缺向乡村流动的积极性,因此投资乡村的投入产出比较小,进而减弱了产业资本投资乡村的冲动。正因为如此,在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中不论是官方还是学界都在强调产业的核心地位,却忽视了产业扎根甚至成长的基本要求和条件,进而自始至终没能有效打开摆脱自然禀赋的产业空间。


乡村产业投资


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

其次吸引产业资本的基础和条件就是与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不但限于水电气,还包含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例如产品运输仓储原料采购便利性等。工业生产需要大量工人也有管理人员,因此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等就要随之跟进。与此同时也要改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应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条件,现在的乡村在垃圾处理、农作物存储、能源使用、空间布局等方面还处在相对原始的状态。改变现在这种状况就要对乡村开展科学规划布局合理。乡村规划面积有限,多在几平方公里的范围之间,因此不可能像城市那样十分明显地划分各种功能区的边界,而是在较为有限的区域内容纳比较齐全的所需功能,这就要根据乡村的自然特点可以一村一规划,还可以将毗邻的几个村统一开展规划。


乡村规划


再次是乡村振兴的突破或是说重点问题是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我国乡村的经济大多还是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是很充分,对乡村企业的管理多为粗放式的,随意性很大。尤其是外来资本对当地乡风民俗还不是很了解,而现代企业与乡风民俗环境下的本土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必定的带来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如何防止县乡陈旧的经济体制向乡村延伸,就一定对乡村经济体制进行预先设计。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时指出:要增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说明中央高层对乡村治理体制有有别于城镇体制的考虑。

从实际情况看来,乡村振兴首先要破除阻拦各路资本和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的体制机制,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给各路资本以更大的腾挪空间。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不单单是在于商事制度改革和压缩审批事项方面,更重要的是避免政府随意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行为,尤其是名目繁多的检查调研等。乡镇机构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体制机制要求进行适应性合并机构,精减人员,原则上应当大幅度缩减经济管理职能,搞好商事服务就行了,把更多精力用于社会管理,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而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应当在政府主导下着力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方式,合理确定自治边界,创新自治的方式方法,使自治合理有效。


乡村治理


第四是改进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

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因此改进乡村人居环境是应有的题中之意。改革开放至今,党和国家为了更好地改进乡村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加强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可是在乡村治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很多基础设施因为缺少管理而破旧荒废。乡村的基础设施依照城市基础设施那样由水电气等部门多头管理显然不合适,因此可以考虑在乡村建立基础设施运营中心,对各种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和运营。改进乡村人居环境重点是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开发利用新能源,特别要注重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比如以家庭为单元的污水回收利用设施,根据乡村不同条件通过桔杆无害化利用,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等开发利用改进乡村能源使用结构,以提升乡村空气质量。


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通过产业振兴提升乡村居民收入,有了较高的收入乡村居民才有能力消费各种服务,支付各种基础设施的使用费用。而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则是承接产业资本的必备条件。
(资讯政策责编:陈峰 )
2021年07月28日 14:42[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