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条件。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更是引领乡村振兴的潮头;要实现乡村振兴,首先得有产业振兴,第二得有人才振兴,然后得有组织振兴。
要全面实现乡村振兴,须树立立体产业思维模式,坚持“基在农业、惠在农村、利在农民”,充分把握农业产品、农耕文化和农村生态等要素的协同关联与渗透,努力挖掘农业新内涵、新功能、新机制,深度融合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一、乡村振兴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创业环境
从社会宏观环境分析,由于近年来中国发展的特点,绝大多数农民涌向城市,农村只留守一些老人和儿童,农村建设远远跟不上整个社会的发展,城镇化速度缓慢,制约了农民创业的资源共享范围。
一些农村自然条件差,整体经济发展滞后,直接导致小城镇发展规模小、起点低,尤其是产业优势不明显,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基础设施条件不发达,一些配套设施服务水平低,城镇功能不健全等一系列的缺陷使得农民极少在非农产业进行,局限了农民创业的涉猎面,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民创业。
从创业微观环境上讲,相对于现阶段中国农业发展快速、转型的特征,创业机会较少,获得资金、技术、信息、人力等成本高,以及缺乏方便、快捷的创业程序,直接影响了农民的创业效果。
(二)政策福利滞后
近年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均加大了对创业农民的支持,尤其是制定优惠政策方面。但多数支持以讲座传授技术等信息的传达形式为主,以包括财政、税收等资金方面的支持较少,又或者是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甚至有部分创业者并不知道是否有相关政策支持。
从财政支持力度看,尽管国家惠农政策逐渐普及扩大,农民负担逐渐减小,但政府财政对于农民的支撑力度比较小,只在某些地方发挥作用。相比城镇,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和医疗卫生条件更是不能同日而语,甚至在某些地方严重滞后。受这些条件的约束,农村的创业率相对比较低。
二、农村创业的局限性
(一)农村市场机制的局限性
以市场为基本的创业导向,善于发现市场机会是在任何领域创业的关键。然而,由于历史、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多数农民无法很好地融入市场机制。一方面,视土地为社会保障资料而不是生产资料的观念已经导致多数农民的农业生产首先是自给自足,而不是商品化;另一方面,农民对于外界了解很少,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淡薄,很难做到发现有利的市场机遇,也就丧失了创业的动机和想法。
(二)农村土地制度的局限性
土地产权关系模糊、土地市场不完善等,导致农民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从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民创业的激情。中国农民人口数量大,长期“均田制”的土地分配办法,客观上加强了对农民创业空间的限制。
工业化进程逐渐向农村扩展,导致土地征用,可由于补偿标准较低,从另一方面限制了农民创办新事业的能力。另外,土地非买卖性、土地的非资本化导致土地不能作为农民创业资本的来源。
(三)农村创业环境的局限性
农民创业的金融环境主要指融资的途径选择,包括家庭积蓄、银行贷款、向他人借钱、政府资助和项目资助。从全国范围看,农民创业以家庭储蓄作为融资方式的大约有60%,其次是银行贷款,且金融环境好的地区更倾向于采用银行贷款。
三、乡村振兴的机遇试探
(一)促进产业融合,鼓励兴办家庭农场
培育市场化、多元化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体,是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把培育主体作为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促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为壮大农村产业融合主体的营造良好的环境。
积极发展农林产品直供直销和加工流通农民合作社,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积极发展种养结合的示范家庭林场和生态家庭农场,鼓励和吸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个体工商户、返乡青年农民工、市场经纪人和具备条件的农户等兴办家庭农场。
(二)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实施绿色增效示范工程,构建粮饲兼顾、稻鱼共生、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推进农林复合经营,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支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加快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健全农业信息预警监测体系,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大数据工程建设和信息进村入户,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管理、经营和服务,实现现代农业“ 互联网+ ” 相结合。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乡(县) 一业,推动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转型升级,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三)加强统筹规划,提高农业创收
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健康养老、文化、教育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机结合。出台差别化落户政策,支持和鼓励农村人口到城镇发展产业和落户安家,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支持和鼓励他们优先聘用土地流转出的农民,为其提供就业岗位、社会保障和技能培训。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推广租金动态调整、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等计价方式,确保农民获得稳定的租金收入。
采取“ 保底收益+ 按股分红”等形式,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林地、土地经营权等入股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形成以农户承包林地、土地经营权入股的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林地、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
(
资讯政策责编:
陈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