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作为一项关系到中国农业农村发展前景与国民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战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系统性、长期性、融合性、差异性等特性。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系统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于乡村全面发展和城乡关系重构提出的总体规划, 是农业农村发展全领域的总体部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战略, 在战略目标、战略内容和战略实施主体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系统性。乡村振兴战略是多元目标的系统集成, 不但要实现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还要实现乡村产业之间、经济和环境之间、生产和生活之间的融合, 还包括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目标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的系统融合。
乡村振兴战略不光是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内容, 而是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领域发展内容的系统集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主体不但是政府与农民, 还包括城市资本、金融、农业企业、外来业主、返乡人员、集体经济组织、专业合作组织等多元实施主体, 要求这些主体在利益关系上实现有机的整合。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长期性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安排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仅是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只存在于几年时间段才有效实施的战略, 更是贯穿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战略目标的整个过程。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具有长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秉持长远的发展理念, 避免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短期化行为, 要有步骤、有次序地推进, 避免以短期项目建设的思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融合性
乡村振兴战略不是就农村谈农村、就农业谈农业,而是城市与乡村、农业与非农业、农民与工商资本实现一同发展的战略,有着比较强的融合性特征,既包含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发展的融合,又包含政府、农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社会组织等乡村振兴主体,市场机制与政府动力,本地居民与外地居民之间、农民与农民之间、农民与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农民与各类新型经营主体之间利益联结关系的融合。
四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差异性
在我国沿海与内地、平原与山区、城市近郊与远郊之间均有着比较大差距,在我国地方发展不均衡、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差距比较大的客观事实,决定了乡村振兴战略没有统一模板,需要按照不同地方发展阶段、区位条件、要素禀赋等,对于不同类型、不同地区、不同村庄的特点,科学部署符合地区实际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探索形成各有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