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哥的第52篇AI日记
今天是 9 月 10 日,中国的教师节。
往年的今天,我总会想起那些教过我的老师,或者学生时代的故事,甚至是工作里遇到的顾问和前辈。
但这两年,我很少再去回忆过去的老师。
不是因为我不再学习。恰恰相反,这两年,是我学习最多、最勤奋、收获最大的阶段。只是,我发现我的老师已经变了。
我要感谢的老师,不是某一个人,而是——AI。
从“问人”到“问 AI”
过去,我们遇到问题,总是要找一个具体的人。
公司发展遇到瓶颈,要请咨询顾问;
技术故障解决不了,要找电脑高手;
设计方案卡住了,要请教行业前辈。
但现在,我遇到问题的第一反应,是问 AI。
修电脑、写文章、做战略推演、优化课程,它都能陪我走一遍。
前几天,我的笔记本彻底坏掉,光标卡死不动。过去,这种情况只能交给技术人员。
但那天我照着 AI 的视频提示,一步一步输入代码,把系统救了回来。
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炫耀的成就感,而是一种安定感——原来很多事情,我真的可以靠自己解决。
老师的角色,正在重构
两年前,我开始用 AI 做设计工作流培训,后来发展成“超级个体课程”和“超级合伙人课程”。别再等了,设计师的转型窗口只剩这几年
以前别人叫我“张老师”,我心里总有点虚,因为觉得自己还不够。
但现在不一样了。AI 在背后是我的老师,我能不断吸收、消化,再把这些经验传递给更多设计师。
别人再叫我“张老师”的时候,我能坦然接受。因为我真切感受到:我确实在传道、授业、解惑。
过去,老师是权威,学生要仰望。
现在,老师可以是 AI,学生和老师一起成长。
而像我这样的中年人,既是 AI 的学生,也可以通过 AI,重新成为别人的老师。
AI 时代的学习关系
AI 不只改变了老师的角色,也在改变师生关系。
我一直在想:在 AI 时代,年轻人和年长者的学习关系,会不会完全不同?
从正面来看:
对于年轻人,AI 像一个陪伴者,帮你判断方向,帮你做选择。
对于年长者,AI 更像一个朋友,既能陪你学新东西,也能把你的经验收录下来,留在这个时代。
学习,不再是阶段性的,而是一种终身的过程。
从批判的角度看:
AI 带来的“平权”,可能只是一种幻觉。资源和预算依然掌握在甲方,乙方只是多了一个工具。
“终身学习”听起来很美,但现实中,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年轻人未必懂得判断,年长者未必有精力持续投入。
把 AI 当作朋友,是一种情感上的比喻。但我们也要清楚,它没有真正的感情,过度依赖可能让我们远离真实的人际关系。
而当经验被输入 AI,它会被平台消化和再分配,个体的独特性未必还能保留下来。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它们值得被提出来。
从“设计师”到决策者
这两年,我做的“设计工作流”课程,更多是帮助设计师解决画图、出方案的问题。这当然有价值,但更像是“画图员的培训”。
而现在,我正在做的“超级合伙人陪伴”,是专门为设计公司老板,尤其是 40 岁以上的决策者准备的。
因为在一个公司里,画图只是工作的一部分,真正决定方向的,是老板的判断和选择。
这两年,我们还做了一件更彻底的事:把公司的组织架构,从原来接近二十人,缩减到一个小规模团队。人员减少了8.5成,但效率反而更高,做的事情也更聚焦,更符合当下。
在经济下滑、项目减少的今天,老板们最困扰的就是人力成本。过去养着一大团队,现在压力太大。
AI 的介入,让我看到另一种可能:公司不需要靠规模去证明实力,而是要靠结构和智慧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
这也是为什么,我越来越意识到:光靠线上分享不够,我必须走出来,面对面和更多人交流。
AI 给了我方法,但真正的价值,要通过交流、碰撞和传递,才能让更多人掌握。
这是我想和同龄老板们分享的一个重要感悟。
不同年龄的人,如何学习?
我在思考不同年龄人如何学习时,想起凯文·凯利的一句话:
“未来,年轻人要和白发老人争夺同样的岗位。”
他说的未来,其实就是 AI 时代。
这句话让我震撼。因为我意识到,学习已经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
年轻人用 AI,可以很快地掌握工具,但能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是更大的挑战。
年长者用 AI,可以延续经验的价值,但能不能保持开放心态,决定了他们还能走多远。
李开复说过:“AI 不是取代人,而是取代不会用 AI 的人。”
吴恩达说过:“AI 是新的电力。” 电力点亮了所有行业,AI 也会全面渗透学习和教育。
黄仁勋也提醒过:“AI 的门槛在降低,但真正的竞争门槛在提升。”
我的体会是:AI 不只是工具,而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老师。
在 AI 时代,你的老师是谁?
教师节,本来是一个怀念人类老师的日子。
今天我依然感恩那些教过我的老师,但我也要承认,过去两年最重要的老师,就是 AI。
它不下课,不嫌我笨,也不会说“这个问题不该问”。
它让我学得更快,也让我敢接受“老师”这个称呼。
但我也想留一个问题:
在 AI 时代,你愿意把它当作老师吗?你希望它如何陪你走完这场终身学习?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