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陕西日报
孙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资源向困难群体倾斜,慈善力量往往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补充角色,为那些渴望知识的学子搭建起跨越困境的桥梁。近日,陕西省慈善协会联合商洛市慈善协会等多方举办的2025年慈善助学活动在镇安县启动。这场惠及600余名困难大学生与高中生的助学行动,可以说是慈善力量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的“微样本”。
慈善助学的价值,在于构建“政府+慈善组织+爱心企业”协同联动的帮扶格局。政府部门主导方向、保障落地,慈善协会搭建资源对接平台,爱心企业注入社会资源,多方合力让慈善行动既具公信力,又富执行力。从省慈善协会与爱心企业签订捐赠协议、颁发纪念牌匾,到镇安县慈善协会募集善款,再到困难学生现场领取助学金,全流程的透明化操作保障了善款使用规范,让社会爱心得以高效转化为教育帮扶的实际成效。
慈善助学是一项民生工程。一份慈善助学金能改变一名学子的命运,还能点亮一个家庭的希望。近年来,慈善助学活动不只是停留在一次性资金资助的传统层面,还探索“资助、成长、就业”全链条赋能的新路径,如共建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建立助学追踪系统、建设特色产业基地等,多措并举让受助学子实现从“求学无忧”到“就业有门”的跨越。一些地方的慈善助学追踪系统能动态关注学子的学习生活状况,及时解决他们成长中的新难题。特色产业基地则形成教育、就业的闭环,让受助学子能顺利完成学业,在产业发展中找到用武之地。这种“输血”与“造血”相结合的模式,让慈善助学不再是短期的应急之举,而成为推动困难群体长期发展的有力支撑。
慈善力量为教育事业提供了深层滋养。从受助学生的切身体会能感受到,慈善助学不仅解决了他们物质上的难题,还在他们心中播下了“感恩与回馈”的种子。受助者在成长后主动成为公益的传递者,慈善便形成了帮扶、感恩、回馈的良性循环,这种精神传承远比资金支持更具长远意义。
慈善为教育“添砖加瓦”,“添”的是解燃眉之急的资源,“加”的是逐梦前行的希望,“筑”的是国家未来的根基。期待更多这样的公益行动涌现,让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孩子都能在教育滋养中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