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跟妈妈睡”和“不跟妈妈睡”的孩子,长大后有啥区别?

姐妹们,你家宝贝是独自入睡,还是依然与你同眠呢?

近期,我收到了粉丝的留言:“我家孩子三岁多了,还一直跟我一起睡。有人说这样会影响孩子的独立性,让他变得胆小、缺乏安全感;但也有人认为过早分开太过狠心。我到底该怎么做才好呢?”

身为母亲,我完全能理解这位妈妈的纠结与不安。

想当年,我家大宝两岁多的时候,我也曾为此事烦恼不已。一方面,书上总说“过度依赖会妨碍孩子的独立性”;但另一方面,每当夜里看到他紧紧依偎在我身边,我又会心生犹豫:如果真的分开,他哭了怎么办?我舍不得他怎么办?

随着大宝的逐渐成长,我观察了许多家庭的教育方式,才逐渐明白:

其实,孩子是否与你同睡,并不是问题的关键。真正重要的是,你在陪伴孩子入睡的过程中,给予了他怎样的情感支持。

有些人总认为:“孩子跟妈妈睡得太久,会变得胆小、依赖。”

尤其是当孩子三四岁还未独立入睡时,身边总会有这样的声音:“这么大了还粘着妈妈,以后怎么独立?”“男孩子更应该早点分房睡,否则会变成‘妈宝’。”

说实话,我以前也曾被这些言论所影响。

大宝三岁那年,小区里有个奶奶总是跟我说:“你看我们家的孩子,一岁就自己睡小床了,多独立!”每次听到这些,我心里就会感到不安,担心自己是不是对大宝太过溺爱了。

然而,有几次我看到那位奶奶家的孙子,他总是躲在大人身后,不敢与人交流。看到这一幕,我反而释然了。

后来,我在心理学书籍中看到玛丽?安斯沃斯的一句话:“孩子是否具有安全感,并不取决于是否与妈妈同睡,而是取决于妈妈能否及时回应他的情感需求。”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独自入睡,哭泣时无人理会,饥饿时无人照料,即使他从未与妈妈同睡过,他的内心也难以获得真正的踏实与安全感。

相反地,如果孩子在与妈妈同睡的过程中,总能得到及时的回应与关爱——他一哼唧妈妈就立刻回应,一翻身妈妈就轻轻拍拍他——这样的孩子反而能够更加安心地成长。因为他知道,“无论何时何地,妈妈都在我身边”。

真正的独立性并不是通过“推”出来的。而是在孩子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感后自然而然地发展出来的。当孩子在妈妈的陪伴下攒够了“即使一个人也不怕”的勇气时他自然就拥有了独立面对世界的能力。

我特别喜欢一个演讲中的观点:“孩子的安全感是在夜里醒来看到‘妈妈还在’时一点点积累起来的。”这话说得太对了!

当宝宝在害怕时能够感受到妈妈的拥抱;当他在做噩梦时能够听到妈妈的声音;当他在深夜饥饿、口渴或想要撒娇时都能得到妈妈的及时回应——这些细小的瞬间都是孩子在积累安全感的过程。

在这些时刻里孩子会深刻地感受到:我并不孤单我有一个深爱我的妈妈她总会在我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我身边给予我无尽的支持与关爱。这就是妈妈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的底气和安全感。

我家大宝刚上幼儿园那段时间经常做噩梦半夜哭着醒来说“怕”。每当这时我就会把他搂在怀里轻轻地拍着他的后背跟他讲白天在幼儿园里发生的趣事。听着听着他就会露出笑容然后安心地继续入睡。

现在他已经上小学了但偶尔还是会半夜爬到我的床上来说“妈妈我想你了”。我从不驱赶他只是挪挪身子给他腾出一个温暖的位置。因为我知道这是他在寻求安全感的表现而我能做的就是给予他最坚定的支持与陪伴,你发现了吗?那些与妈妈睡到自然分开的孩子身上往往具备以下这些优势:

1.情绪稳定

他们情绪稳定因为妈妈的气味、声音和体温都让他们感到无比安心。尤其是在0-3岁这个关键的成长阶段他们得到了妈妈无微不至的关爱与呵护。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往往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的挑战因为他们深知“无论何时何地都有人永远在保护我”,在大宝班里有个小姑娘她一直跟妈妈睡到五岁多。如今她在班里就像个“小大姐”一样谁受委屈了她都会勇敢地站出来说话情绪非常稳定,老师们都夸她“心里不慌”我知道这背后的原因:因为夜里有妈妈的陪伴与守护所以她白天才能如此勇敢地向前冲,2.睡眠往往更实

婴儿期处于“共生期”的孩子会将妈妈视为自己的一部分。夜间同睡时他们能够通过触觉、嗅觉等感官确认妈妈的存在从而减少因分离而产生的焦虑感进而减少夜醒次数,我家大宝以前跟我睡的时候夜醒次数其实并不多。即使他偶尔醒来只要闻着我的气味听着我的呼吸声不用怎么哄他就能很快地再次入睡。

3.依恋关系更好

在孩子与母亲共同睡眠的过程中,他们之间的亲密互动,如睡前的温馨交流和母爱的肢体安抚,都大大增加了。这种日常的高频互动,有助于孩子形成安全型的依恋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孩子通常更加信任他人,同时也展现出更强的适应性。

每当夜晚,母亲的拥抱、轻声细语、以及那及时递来的水杯,都在默默地告诉孩子:“你并不孤单。”这种深厚的情感连接,将为孩子的未来之路提供坚实的支撑。

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应该永远与父母同睡。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自然地表达出对独立的渴望。

例如,当大宝五岁的时候,他突然告诉我他想要拥有自己的小房间。虽然我心中有些许的失落,但更多的是为他感到高兴,因为这标志着他已经准备好迎接新的挑战,迈向更独立的生活。

然而,许多家长在孩子还未准备好时,就急于推动他们独立。我曾听说一个朋友在孩子刚满三岁时,受到“分床要果断”的建议影响,突然让孩子独自睡在小房间。

那晚,孩子哭得撕心裂肺,而她也在门外默默地流泪。这种“硬分”的做法,其实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它让孩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缺乏安全感。

与此相反,我选择了与孩子共同准备这一过渡阶段。在大宝四岁的时候,我就开始为他未来的小房间做铺垫,与他一起挑选超人床单,让他对未来的房间充满期待。

到了真正分床的时候,我陪伴他在小房间里讲故事,直到他快要入睡才离开。床头摆放着他最爱的超人和星星灯,为他提供持续的安慰。

事实上,分床的关键并不在于孩子的具体年龄,而在于我们如何为他们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安全感的环境,让他们觉得即使与父母分开,爱依然存在。

我曾听到一个读者的故事,她从小被训练独睡,虽然表面上显得独立,但内心其实渴望被拥抱和关爱。当她看到自己的丈夫轻拍着孩子入睡时,她深刻地意识到自己也曾渴望过这样的温暖。

因此,我们真正应该关注的是:当孩子夜里哭泣时,我们是否及时回应?当他们表达害怕时,我们是否给予他们足够的安慰?

时至今日,大宝偶尔还会在周末选择与我同睡。那些陪他度过的夜晚,那些温馨的拥抱和回应,都成为了他未来面对世界的坚实后盾。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既要陪伴他们,也要在他们准备好飞翔时,给予他们自由和信任。

校对 庄武


(家居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