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个月落幕的设计上海,我们再次遇到了RESTUDIO的创始人黄惠贞和唐伟焜。在当前“回归”工艺的浪潮下,这对设计组合独特的侗瓶在社交媒体引发了一轮新热度。
2年前,他们携一组穿着侗布的花器亮相TALENTS,斩获当年“最佳试验产品设计大奖”。这件作品重新诠释了一门来自黔东南古老的手工艺——侗族亮布。他们通过精密结构设置多个棱边,使侗布巧妙地固定于瓶身,将亮布成为一件“可穿戴于花器上的衣服”。
黄惠贞和唐伟焜二人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家居产品设计系,
毕业方向是可持续设计
回忆起大学,二人平时接触最多的反而是各种手工艺,
原本看似是“野路子”的路径,不经意间开启了新的大门。
RESTUDIO由产品设计师黄惠贞和视觉传达设计师唐伟焜成立于2018年,是一个可持续材料研究导向的设计组织。一次偶然的契机,他们被侗族亮布罕见的光泽度与硬度质地吸引,开始思考将其应用于产品材料的可能性。
侗族亮布的制作要经过
浸染、捶布、晾布和涂抹鸡蛋清等十多道工序,
工艺十分古朴。
这种土布经过晒干后闪闪发亮,
形成硬壳表面,具有拒水性。
早期侗族人常用于劳作,
作用类似于现在的硬壳冲锋衣。
在熟悉亮布的人眼里,RESTUDIO的侗瓶既陌生又熟悉。设计师将平时用于民族服饰的材料出其不意地“穿着”在可插花的金属管上,巧妙挪用了侗族服饰文化。侗布的材质特性却得到纯粹保留。
侗瓶,侗系列DONG,RESTUDIO设计于2023
获2023 EDIDA中国区最佳餐器设计
2年后的展台上,一盏灯静静伫立于侗瓶旁,形似弯月。光线透过布料的罅隙,散发出温润静谧的气息。这一次他们带来了侗系列新的作品——裹灯。裹灯,作为侗系列的延续,诠释侗布思路与前作截然不同。它采用罕见的未染色亮布,通过反复旋扣折叠组合成一盏灯的结构,它彻底颠覆了侗布过往使用的方式。
裹灯,侗系列DONG,RESTUDIO设计于2024
“我们想做的,是用侗布裹住一团篝火。”一个更长的故事开始浮现在我们眼前,裹灯想要表达的,不仅是材料,而是更温暖而深邃的厚度。
在开启侗系列第二件作品之际,2023年深秋,RESTUDIO再一次回访黔东南,继续探索侗布新的可能。寒霜已降的夜晚,寨子里的侗民鱼贯而出,远处鼓楼响起了嘹亮的歌声,一簇簇篝火与他们的身影渐渐交叠。
© 放风戏剧工作室
驻地是RESTUDIO重要的研究方式。研究侗布的这几年,他们曾多次往返黔东南山区,为了获取侗布制品工序的一手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目光聚焦的对象慢慢发生了转移,从一卷利落的侗布,到织娘穿梭于经纬的手,深入到工艺背后连接的人与土地。
纺、织、捶、打,侗族亮布的制作,是手的流转。哪里需要锤了,该用几分力道,这其中微妙的分寸掌度,源自手艺人与工具心手合一的默契。染,则关于朴素的经验智慧。织娘们摘柿子、板蓝根,春天种地、闲暇时间织布,到了开花结果的季节,就做染料。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自有安排,自有轻重缓急。
“裹灯,裹既是裹的动作、又是织娘鬓角的发髻,我们想让它包裹的是夜晚侗族歌声的灯火。这集合了我们对黔东南的感受……”
再一次回访黔东南时,RESTUDIO抓住了诠释侗布材料的另一个思路,像人类学家一样,让材料说出扎根在日常里、真实的生活感受。
图片源自汉声的《侗族服饰艺术探秘》一书。
在研究中,同样涉猎的也远不止侗布工艺,
也同样包括侗族的文化、生活观念与音乐。
收到裹灯的第一步,
需要将绑带与布料层层揭开,
外包装上强调了“裹”的语言
裹新生儿、裹御寒的头帕、裹发簪……二位设计师将“裹”这一日常反复出现的行为动作出发,将其提炼为一种侗布的结构形态,并其简化为更当代的造型,诞生出了侗系列的第二作品——裹灯。
在设计过程中,“裹”这一行为所连接的意义得到了保留。安装时,使用者需将布角四角收束、用亮布将光源包起来,像是用布裹起了寒夜里一团炽热的火焰。侗族织娘手指间的感受巧妙地流转至使用者的双手,在新的时空中得以续存。
枕边的夜晚降临,未染色的亮布里透出橙红的鸭蛋黄,仿佛黔东南里未烬的点点星火,似乎还有远方未完的歌声。
当我们再次探访RESTUDIO时,两位年轻人正忙于裹灯正式发售,从去年9月裹灯发布到实现量产,历时了整整大半年。
不同于艺术创作,将手作材料应用于产品量产颇有难度。如今,侗系列的原料仍由手艺人、当地侗族织娘来生产。但二人看来,投入更多精力去保留手工艺、传统材料与其生长土壤的连接,正是侗瓶与裹灯表达内核的一部分。
侗族织娘们在劳作,RESTUDIO驻地时拍摄的采风照片
“其实怎么理解侗布,就跟他们的歌很像。材料本身只是一个点状的结果。侗系列在做的,不只是亮布本身的二次创造,而通过设计把背后最直接而生动的经验感受、地方文化与生活表达出来。”
在黔东南土地上,侗族人的歌声撬动了设计师做材料与工艺的新思路。这是一种没有文字和符号的声音,听懂它必须感受唱歌时的情绪、明白侗族人是如何生活的。
嵩口生花驻地艺术项目《石头的尺度》,2024
侗系列的设计方法论开始在其他项目生根发芽。
2024年夏天,RESTUDIO在嵩口村造了一个石头做的公共家具。他们根据村民在榕树下的休息习惯,用石头和木板搭出了一个纳凉空间。石头是跟着当地石工师傅从大樟溪旁挑的鹅卵石,盖着的木板用当地特有柿子染做了着色。
发现系列,2024
除了现存的地方工艺,如今他们还在探索出土的石器,
通过考古原始石器的直觉性使用,
探索用直觉将自然形态转化为用具的可能性。
2025年,在文化出海、东方生活美学消费品牌继续发力的趋势下,产品设计该如何接力手工艺回潮的热度,成为了设计圈关注的焦点。
面对这个问题,两位年轻人很坦然:“先忘记脑海里已经成形的印象,像侗族人那样,高兴就说高兴话,直观地感受、表达材料要说的话,比什么都重要。”
看完RESTUDIO的作品,你有什么想法?对中国传统工艺的哪种材料,比较有兴趣?欢迎下方留言和我们分享,DECO将选出一位精彩留言送出一本新刊。
撰文丨 月读
策划、编辑丨 冷面
设计丨Darki
助理丨 Ada
图片来源丨 RESTUDIO
本文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权所有,
欢迎转发朋友圈;如需转载、投稿,请联系留言获取方式。
“开箱”设计上海,预见工艺回潮和未来灵感
东方100新浪潮丨陈旻:以手塑器,用本能探寻东方设计的松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