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 岁的刘叔得了 2 型糖尿病 5 年,每天都按时吃降糖药。可最近一测血糖,空腹时总超过 8mmol/L,吃完饭有时甚至能飙到 13mmol/L。
去医院复查,医生仔细问他平时的生活习惯,这才发现问题出在这儿:早上爱喝甜豆浆,中午吃饭狼吞虎咽,晚上还经常熬夜刷手机。原来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习惯,才是让血糖忽高忽低的罪魁祸首!
晨起 1 忌:忌空腹喝 “含糖饮品”
不少糖友早上起床觉得口渴,顺手就拿起甜豆浆、蜂蜜水或者果汁喝,想着既能补水又有营养。可这恰恰是早上控糖的大忌!人刚睡醒时,身体分泌的胰岛素本来就少,这些含糖饮料喝下去,血糖就像坐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还会影响一整天的血糖水平。
为什么空腹喝含糖饮品危害大?
睡了一整晚,肚子空空的,这时候身体里胰岛素不多,控制血糖的能力也差。一杯甜豆浆里差不多有 15 - 20 克糖,一勺蜂蜜就含 10 克糖,这些糖分吸收特别快,喝完半小时,血糖就能升高 3 - 5mmol/L。
晨起该喝什么?推荐 2 种 “控糖友好” 饮品
温开水。这是最省事又安全的选择!早上起来喝 200 - 300 毫升,既能补充晚上流失的水分,又不会影响血糖,还能帮身体 “醒醒盹儿”,加快新陈代谢。
无糖豆浆、淡牛奶。要是想补充点营养,可以喝无糖豆浆或者淡牛奶,每天一杯就行。再搭配一个水煮蛋或者一小把坚果,既能吃饱,又不用担心血糖波动。
午间 2 不要:别让 “吃饭习惯” 拖垮血糖,2 个细节要牢记
中午这段时间,血糖特别容易像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上午活动消耗了不少能量,下午还得接着干活,这时候吃饭要是不注意,血糖很容易失控。糖友们中午一定要记住这 “2 不要”,稳住血糖。
1、不要 “狼吞虎咽”,细嚼慢咽才是控糖关键
很多人中午吃饭着急,10 分钟就把一顿饭解决了。但吃得太快,血糖升得也快!因为大脑收到 “吃饱了” 的信号得 20 分钟左右,吃得太快,明明已经吃多了,大脑还没反应过来。而且食物没嚼碎,消化吸收更快,碳水化合物迅速变成葡萄糖,饭后血糖自然就高了。
2、不要不吃蔬菜,膳食纤维不可或缺
有些糖友中午光吃主食和肉,觉得蔬菜没啥营养,这可就错了!蔬菜里的膳食纤维就像 “缓冲垫”,能减慢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速度,避免血糖一下子升太高。
比如光吃一碗白米饭,血糖可能升高 4mmol/L,但要是搭配一大盘炒青菜,血糖升高的幅度就能少 1 - 2mmol/L。
3、中午吃蔬菜记住 “2 个够”:
每顿饭蔬菜要占餐盘的一半,差不多 200 - 300 克,比如一大盘清炒西兰花,或者一碗凉拌黄瓜。
优先选绿叶菜、菌菇类、瓜茄类,这些蔬菜升糖慢,膳食纤维多,控糖效果好。油炸蔬菜,像茄盒、藕夹就别吃了,油太多热量高,还会影响血糖。
晚间 3 不做:别让 “睡前习惯” 毁了全天控糖成果,3 件事坚决不碰
晚上是身体自我修复、调节血糖的时候。要是睡前不注意,夜里血糖可能忽高忽低,还会影响第二天早上的空腹血糖。糖友们晚上这 “3 不做” 一定要记牢,让血糖安稳过夜。
1、不熬夜,熬夜会让 “升糖激素” 捣乱
不少糖友晚上刷手机、追剧,熬到 12 点以后。但熬夜会让血糖彻底失控!人熬夜时,身体里的交感神经变得兴奋,会分泌很多升糖激素,这些激素会跟胰岛素对着干,导致血糖升高。
建议糖友们每天固定作息,晚上 10 点半就准备睡觉,11 点前必须躺下。要是睡不着,可以提前 1 小时关掉手机,用温水泡泡脚,或者听点舒缓的音乐放松放松,千万别让熬夜坏了血糖的 “规矩”。
2、睡前不大量吃水果,避免血糖 “睡前升高”
有些糖友觉得晚上饿了吃点水果健康,其实不然!晚上活动少、代谢慢,水果里的糖分很难被消耗掉,容易让夜里血糖升高。比如睡前吃一个 200 克的苹果,夜里血糖可能升高 2 - 3mmol/L,第二天早上测空腹血糖也会偏高。
要是晚上实在想吃水果,记住这 3 点:
选对种类:挑升糖指数低的水果,比如草莓、柚子、蓝莓,西瓜、荔枝、芒果这些升糖快的就别吃了。
控制量:每次吃 100 克以内,差不多一个拳头大小,比如一小碗草莓,大概 5 - 6 颗。
选对时间:睡前 1 小时吃,别刚吃完就躺下,给身体留点时间消化。
3、睡前不喝酒,警惕 “夜间低血糖” 风险
还有些糖友觉得睡前喝点酒能助眠,可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睡前喝酒太危险了!酒精会抑制肝脏分解糖原的功能,肝脏就像身体里的 “血糖仓库”,夜里血糖低的时候,它能分解糖原补充血糖。
但喝了酒,这个 “仓库” 就罢工了,特别容易导致夜里低血糖。尤其是正在打胰岛素或者吃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低血糖风险更大,严重的可能直接昏迷。
就算白天想喝酒,也得先问问医生,控制好量,而且一定要吃饭时喝,别空腹喝。晚上睡觉前,一滴酒都别沾,可别为了睡个好觉就拿健康冒险,低血糖比高血糖危险多了!
很多糖友都觉得,只要按时吃药、打胰岛素,血糖就能控制住,却忽略了每天生活里的小习惯。其实控制血糖就像打仗,药是武器,生活习惯就是防线,只有防线牢固了,武器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编辑:陈方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