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和闺蜜的饺子店,刚开张就火了,可谁能想到,15天后两人竟然闹掰,从好姐妹变成陌生人。这事儿听起来让人唏嘘,到底咋回事?原来,俩人在经营上想法南辕北辙,分歧越积越大,最后连朋友都没得做。
小张和闺蜜都是东北人,平时就爱包饺子吃,觉得自己手艺不错,干脆辞职创业,开了家手工饺子店。选址在菜市场,铺子不大,但人流量多,生意一开始还挺红火。她们主打东北大馅饺子,皮薄馅大,咬一口汤汁四溢,顾客吃得直点头。为了吸引更多人,开业搞了个促销活动,饺子便宜卖,顾客挤破门。
活动确实管用,店里天天排队。可问题来了,小张觉得活动成本太高,食材费花得心疼,赚的钱没多少。她想踏踏实实做出口感好的饺子,靠质量留住人。闺蜜却觉得促销能拉回头客,得不停搞活动,把名气打出去。两人想法不合,争了好几次,谁也不服谁。
小张决定从饺子本身下手。她琢磨着,馅料的香味是关键,料油得改良。她选了150克小香葱,留着葱须不剪,香味更足;再加50克小香芹、50克洋葱丝、30克大蒜、30克生姜片、20克胡萝卜。这些菜切好备用,料头就齐了。她还挑了15克小茴香、8克桂皮、6克八角、5克花椒、6克香菜籽、3克香叶、2个草果做香料,用2斤豆油慢慢熬。油热后,菜和香料下锅,炸到金黄,香味扑鼻,再把料渣捞出,留下的油清亮又香浓。
用了新料油,饺子味道立马不一样。顾客吃完都说好吃,回头客多了起来。数据摆在那儿,开业第一周,店里每天卖出300多份饺子,用新料油后,第二周直接涨到500份。小张心里有底,觉得踏实做产品准没错。街坊邻居也夸,说这饺子吃着有家里的味道,纯天然,没一点添加剂。
可闺蜜不这么想。她觉得光靠传统饺子太单调,得搞点新花样。她提出做花色饺子,比如菠菜汁面皮、胡萝卜汁面皮,还想弄些造型可爱的小动物饺子,吸引年轻人。小张一听就皱眉,觉得这太花哨,容易让顾客摸不着头脑。她想,店刚开,招牌得立稳,主打东北大馅饺子就够了,瞎折腾反而没特色。
两人争来争去,谁也不让步。开店才10天,气氛就变了,聊天少了,干活也不顺心。小张想好好谈谈,找个折中的办法,可闺蜜觉得小张太固执,不听建议。到了第15天,闺蜜一拍桌子,说不干了,散伙吧。俩人一气之下,把账一分,店也不开了,朋友情分也断了。
这事儿让人挺感慨。小张和闺蜜本来是想一起干番事业,赚点钱,过好日子。可合伙开店,想法得统一,不然三天两头吵架,啥也干不成。小张改良料油,销量上去了,说明她路子没走偏。闺蜜想创新也没错,但店刚起步,确实得先把根基打牢,不能急着换花样。
回想这15天,小张其实挺用心。她每天早上5点起,亲自去市场挑最新鲜的菜,回来洗菜、切菜、熬油,忙得脚不沾地。她想着,饺子这东西,家家户户都吃,做好了就是招牌,顾客自然会来。数据显示,东北人一年吃饺子平均30次以上,市场大得很,小张的路子其实挺稳。
你说,这俩人当初要是能多聊几句,把想法统一统一,会不会就不散伙了?做生意跟过日子一样,得多沟通,多包容。你觉得她们该咋办,才能把这饺子店开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