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听着挺吓人,其实它离咱们并不远。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的饮食习惯正在悄悄给心脏“添堵”。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冠心病是怎么一步步找上门的,哪些食物得少碰,以及平时怎么吃、怎么做,才能让心脏舒舒服服地工作。
冠心病是怎么“长”出来的
冠心病,全名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说白了就是给心脏供血的血管被“堵”了。
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是从年轻时就可能埋下隐患。血管壁上先是出现小小的脂肪条纹,慢慢地,这些条纹变成斑块,堵住血管,让血流变慢。
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就会胸痛、气短,严重时甚至可能猝死。
这个过程有点像咱们平时用的水壶,时间长了,壶底总会结一层水垢。年轻时吃得油腻、运动少、压力大,这些“水垢”就容易堆起来。
到了中老年,血管弹性变差,斑块更容易长大,甚至破裂,堵死血管。
关键的预防节点有两个:一是年轻时管住嘴、迈开腿,少让脂肪堆积;二是中老年时定期检查,发现问题早处理,比如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
中医里有一句话,“脾主运化,气血生化之源”。意思是,脾胃功能好,身体才能把吃进去的东西转化成能量,而不是变成堵血管的“垃圾”。
所以,饮食得讲究,不能光图嘴上痛快。
这五种食物,真的要少碰
咱们每天吃的食物,直接影响血管的健康。下面这五种,平时得悠着点。
第一,肥肉和动物内脏。猪大肠、肥肉片、肝脏,这些吃起来香,但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高得吓人。它们会让血液里的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噌噌上涨,加速血管堵塞。
第二,油炸食品。炸鸡、薯条、油条,这些金黄酥脆的食物,含的都是反式脂肪酸。
这种脂肪不仅让血管里的“垃圾”越堆越多,还会让血管壁发炎,斑块更容易破裂。想吃脆的?不妨试试烤地瓜片,味道也不差。
第三,全脂奶制品。全脂牛奶、奶油蛋糕、黄油,这些吃起来滑腻腻的,饱和脂肪含量高,容易让血脂升高。
尤其是奶油蛋糕,一口下去甜得开心,心脏却在默默“抗议”。改喝低脂奶或者植物奶,味道一样好,对心脏更友好。
第四,含糖饮料和甜点。汽水、奶茶、蛋挞,这些甜蜜的诱惑,糖分高得离谱。
长期喝含糖饮料,血糖一高,血管壁就容易受损,脂肪也更容易堆积。
第五,加工肉制品。火腿肠、培根、午餐肉,这些方便又好吃,但盐分和添加剂多,长期吃容易让血压升高,血管变硬。偶尔吃点没问题,但别当主食。
日常小习惯,心脏更健康
冠心病的预防,其实不难,关键是管住嘴、迈开腿,再加上点小心思。
首先,吃得清淡点。少油少盐,多吃蔬菜水果,比如菠菜、西兰花、苹果、橙子,里面有纤维素和维生素,能帮血管“扫扫灰”。
每天吃五颜六色的蔬果,就像给心脏请了个“清洁工”。别忘了粗粮,燕麦、糙米这些,能帮着把坏胆固醇拉下去。
其次,动起来。很多人觉得运动得大汗淋漓才有用,其实散步、打太极、做家务都行。每天30分钟,微微出汗,心脏就高兴。
再者,管好情绪。压力大、爱生气,血压容易飙,心脏负担也重。试试听听音乐、和朋友聊聊天,或者养几盆花,浇浇水,心情好了,心脏也轻松。
最后,定期检查。很多人觉得没症状就不用管,其实冠心病早期可能一点动静都没有。查查血脂、测测血压,40岁以后最好每年一次,发现问题早处理,血管就不至于堵得太厉害。
冠心病不是一天形成的,预防也不用急在一时。咱们每天的小选择,比如少吃块肥肉,多走两步路,都是在给心脏攒“健康本钱”。
少吃一口“堵心”的食物,多做一件护心的事,日子过得舒坦,心脏也会“笑”得更开心。
【1】中国心血管病防治指南编写组.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 49(3): 213-225.
【2】王增武, 陈伟伟.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0概要. 中国循环杂志, 2021, 36(6): 521-545.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10): 759-773.
校对 庄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