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种油对身体“最”不健康?是花生油吗?医生:2种油尽量少用

我知道,关于花生油的“坏话”,你肯定听过不少。

什么“最不健康”、“会致癌”,说得有鼻子有眼,搞得很多人现在去超市,看到花生油都绕着走。

这事儿,还真得替花生油喊句冤。

大家的恐慌,都集中在一个叫“黄曲霉毒素”的东西上。

这东西确实厉害,毒性强,也被证实是强致癌物,尤其跟肝癌关系密切。

这没错。但问题是,这个毒素是哪里来的?它是花生受潮发霉后产生的,不是花生自带的。这就好比一个苹果,如果烂了一块,那是有害的,但你不能因此就说“苹果”这个物种都有问题,对吧?

咱们国家对食品安全这块,抓得非常严。

在食品国标那本厚厚的“法典”——《GB 2761-201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里,对花生油里的黄曲霉毒素B1含量,定下了一条极其严格的红线。所有正规出厂的油,都必须跨过这道坎。那些大牌子的油厂,从收花生开始,就要过好几道筛选,生产线上还有专门的工序来去除可能存在的毒素,最后出厂前还得检验。

整个流程走下来,安全性是有保障的。

那风险在哪儿呢?

就在那些监管之外的角落。一些街边的“土榨油”作坊,打着“现榨现卖”、“纯天然”的旗号,看起来很诱人。

可你想想,他们有专业的化验设备吗?能保证每一颗花生都没发霉吗?

万一混进去了,榨出来的油,风险可就大了。这种看不见的风险,比什么都可怕。

所以,别再一竿子打死所有花生油了。

只要你是在正规超市,买的那些包装完好、有清晰“SC”生产许可证号的大品牌产品,就踏踏实实地用。

花生油独特的香味,炒菜是真不错,没必要因为一些片面的信息,就把它彻底请出你的厨房。

小心!这两种油才是厨房里的“健康刺客”

说完了花生油,咱们再来看看真正需要你提高警惕的两个“家伙”,它们一个明晃晃地摆在那,另一个则善于伪装,藏得很深。

头一个,就是那碗炸完东西剩下的油

勤俭节约是咱们的好传统,炸过鱼、炸过丸子的油,颜色深了点,但闻着还挺香,直接倒掉,谁都觉得心疼。于是留下来,下次炒菜用。这个习惯,在老一辈人那里尤其普遍。

咱们理解这种节约的心情,但从健康角度看,这笔账真不能这么算。

食用油是个很“脆弱”的东西,它特别怕反复受高温折磨。你第一次用它炸东西,油温轻松上到一两百度,它的分子结构就已经开始被破坏了。

一些不好的物质,像苯并芘这种明确的致癌物,就开始悄悄产生。

你把这锅油留下来,第二天再用它炒菜,就等于把这些已经劣变、产生有害物质的油,又吃进了肚子里。油的颜色越深,用过的次数越多,里面的有害物就累积得越多。

这省下的是几块钱的油钱,赌上的可是无价的健康,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

另一个,就更隐蔽了,它叫“反式脂肪”

这个名字你可能听着耳熟,但它真正的杀伤力,远超你的想象。

世界卫生组织(WHO)甚至专门启动了一个名为“REPLACE”的行动计划,目标就是在全球食品中彻底消除这个东西。能让WHO如此兴师动众,可见其危害之大。

它对心血管的破坏是毁灭性的,会大幅增加你得心脏病、中风的风险。

这东西狡猾就狡猾在,它不叫“反式脂肪”,而是披着各种“马甲”出现在食品配料表里。

下次你买零食,别光看包装好不好看,把包装翻过来,花几秒钟看看配料表。

如果上面写着**“氢化植物油”、“部分氢化植物油”、“人造奶油”、“人造黄油”、“起酥油”、“植脂末”、“奶精”**,那你就要当心了。

看到这些词,基本就可以判定,你手里拿的这包食物里,藏着反式脂肪。

它在哪里最常见?那些让你欲罢不能的西点、饼干、蛋糕、蛋挞,还有速溶咖啡里的咖啡伴侣,珍珠奶茶里的“奶”,很多都是它的重灾区。

它能让饼干更酥脆,让蛋糕更香甜,但这份美味的代价,有点太大了。

选对+用对,好油才能吃出好身体

好了,说了这么多“不该吃”,可能把你给说焦虑了。

别急,咱们不是为了制造恐慌,是为了活得更明白。接下来,咱们就聊点轻松的,说说到底该怎么健康地用油。其实不复杂,就几条。

第一条,把量管住

根据咱们国家发布的《中国居民膳-指南(2022)》里的建议,一个成年人一天吃的烹调油,最好别超过25到30克。

这个量具体是多少呢?就是家里喝汤的那种白瓷勺,大概两三勺。

很多人炒菜,都是拎着油桶凭感觉“吨吨吨”地倒,一盘菜下去,半天的量就没了。

建议你买个有刻度的油壶,把一家人一天的油量好倒进去,做菜就用壶里的油。这样,心里就有数了。

第二条,别太“专一”

很多人家里,常年就只吃一种油,要么是大豆油,要么是花生油。

这种“专情”在用油这件事上,并不推荐。不同的油,营养成分各有千秋。

有的油(像橄欖油、油茶籽油)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对心血管很友好。有的油(像亚麻籽油、紫苏油)富含宝贵的Omega-3,对大脑、眼睛都好,但它不耐高温,只适合凉拌。

还有的油(像大豆油、玉米油)Omega-6含量高,也是人体必需的。

最好的策略,就是“百花齐放”。厨房里可以备上两三种油,分工合作。耐高温的油拿来炒菜,比如菜籽油、花生油。不耐高温的,就用来凉拌或者做蘸料。

这样搭配着吃,营养才能全面。

别嫌麻烦,这点小小的改变,对身体的好处是长远的。

最后一条,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条:开封后的油,也有“保鲜期”。

你看看你家油瓶上的保质期,是不是写的18个月或者更久?但那个日期,指的是它没开封的状态。一旦你拧开瓶盖,空气就会跑进去,油的氧化过程就开始了。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时间越长,油的品质就越差,营养流失,甚至会产生有害物质。

所以,请记住一个非官方但非常实用的**“3个月原则”**。无论它瓶身上写的保质期有多长,开封之后,尽量在3个月内吃完。

那些在打折时囤的大桶油,如果家里人少,吃到最后几个月,油的品质早就大打折扣了。

怎么存油也是个学问。

很简单:避光、密封、远离热源。别再把油瓶放在窗台和燃气灶旁边了,阳光和高温都是催促它变质的“帮凶”。找个阴凉的橱柜放好,每次用完,随手把盖子拧紧。

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最大程度地保住油的新鲜和营养。

好了,今天就跟你聊这么多。

其实说到底,健康饮食没那么多玄乎的理论,拼的都是细节。

从看懂配料表,到管住油壶的量,再到正确地存放,每一步,都是你对自-和家人最实在的关爱。

希望从明天起,你厨房里的那瓶油,能用得更安心,更健康。

校对 庄武


(美食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