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90后”包子铺里第一缕烟火气蒸腾而起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本文转自:合肥晚报

清晨,“90后”包子铺里第一缕烟火气蒸腾而起

夏日里的烟火气与美味,热在顾客的心坎上

  每天天还没亮,店里就开始忙起来。

  顾客陆续前来买包子。

  “

  夏日清晨的凉意,被一锅蒸汽“扑了脸”。在合肥庐阳区海棠街道藕塘路,有一家只有20平方米的夫妻包子铺,每天天还没亮,就开始忙起来。7月21日,在太阳还没升起的凌晨,记者试图“上手帮忙”,结果一次次败下阵来。在这场与热浪的较量中,我们遇见了这座城市平常而又美好的一面。

  黎明的街角 蒸汽比热浪更早升腾

  合肥市庐阳区海棠街道,华姐街边破酥包的门前,昏黄的灯光从卷闸门缝中漏出来,照着摆在门口的蒸笼架子上。管继华正在搬笼、翻面、掀盖。他额角已有汗珠,尽管屋里开着空调。

  这是他和妻子开的夫妻店,去年11月正式营业。他是肥东人,1998年生;妻子吴萍来自成都,原本做过销售。两人因为爱吃、也因为想干点稳当的事情,在学了一个多月包点后,辞职创业。

  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铺面,他们在庐阳区一带转了好久,最后才选中了这条不算热闹,但有“生活气”的藕塘路。

  店不大,只有20平方米左右。一台蒸炉上叠架着15笼包子,蒸汽冲上来,热浪裹着水汽,和冷气硬碰硬,像是在厨房里下起了雾。

  “我们俩做主力,还请了两个阿姨专门帮忙打下手、擦洗器具、整理包材。”吴萍边说边把馅料端上操作台,手已经飞快地在擀面、包馅之间切换。

  夫妻俩分工明确:他擀皮,她包馅,他上笼,她打理外场。虽然只是“杂活”,但节奏卡得紧的时候,早上5点准时开工,有时凌晨4点多就有人来问“今天开了吗?”街坊邻里熟了,经常来一句“今天有花卷不?”“包子咸淡还好吧?”像是把这里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5点15分,一切准备就绪。蒸炉的第一锅15笼包子上架,厨房里开始真正升温。

  热浪与蒸汽间

  是层层“叠”起来的日子

  随着蒸汽一波接一波从炉口冲出,室内温度开始迅速爬升。

  我试图在角落站定,但操作区实在太小,转个身就会碰上谁的胳膊。

  热,是从脚底开始向上爬的:一会儿后背湿,一会儿前胸黏,一会儿连眉毛都挂着水。

  我站在操作台旁,协助端馅料,试图亲手擀一个面皮。面团柔软而黏手,刚擀圆,热气一涌上来,立刻汗流浃背。身上的衣服贴住了皮肤,胳膊上沾满面粉,连口罩都因潮气贴在脸上。

  吴萍在一旁低头包包子,动作飞快。一张皮放下,馅料一刮,五指一转,一个鼓鼓的破酥包就落在案板上。她动作不停地说:“最多时,一上午能包300多个。”

  厨房没有时钟,他们靠一锅锅蒸汽来计算时间。管继华边擦汗边说:“有时转个头,就天亮了。”

  这时我才注意到,店外晨练的人已经开始走动,公交车也来了第一趟。我正好站在吴萍和蒸锅之间,想让个位置,一不小心被蒸汽扫了一下胳膊,烫得跳了一下。她递过来一块冰毛巾:“这才待几分钟,试一天你就知道,这活儿是真热。”

  整个操作台没有多余空间,一口蒸锅、一个铁盆、几张案板,满满当当。她用身体贴着墙壁侧身转身,再抬手翻包,动作迅速而干练。

  厨房里蒸汽升腾,堂食间在冷气的加持下,温度适宜。温差像一道无形的界线:门里是劳动的热浪,门外是岁月静好的温柔。

  “当然很热,但做多了也习惯了。”管继华说着,一手抬锅盖,热气顿时扑上额头。他几乎是本能地往后缩一下,然后继续装笼、码数。“最多的时候,一上午能蒸二三十笼。中途不能断,一断蒸汽、醒发就乱了节奏。”他说得轻描淡写,手里的活一刻没停。

  我试图搬一笼包子,铁笼沉且烫,手刚一用力就被蒸汽烫了一下,不得不松手。管继华看我吃力,笑着帮我接过,“笼子是越用越轻的”。

  他手上戴着薄棉布手套,但也时常被热气“扫”到,“习惯了,一开始也会缩一下,但日复一日,会让人略过这些”。

  饱满而热情

  看到别人喜欢就感觉值

  早上6点多,第一批客人陆续到来。一位头发花白的大爷推着自行车,“今天有花卷不?”还没进门就打招呼。“有,刚出锅。”管继华热情回应。“我要三只包子一碗稀饭。”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孩子,孩子睡眼惺忪,妈妈一边打着哈欠一边跟店主点头。

  屋里不大,客人多了后只能排队。管继华在外场收钱、打包,动作利索。他说,这一带老小区多,回头客占了大半。“我们认得好多熟脸,有时客人不说,我们就知道他要什么。”

  他边说边把包子装进餐盒,递给客人时还不忘提醒:“小心烫哦,刚出锅的。”

  我站在门口,一边记录一边望向马路。阳光从树缝里漏下来,公交车驶过,晨练的人在路边拉伸——这清晨,像是这笼包子的热气一样,饱满而热情。

  夫妻俩说,他们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夜里11点多收摊。除了准备食材、清洗工具、排单购料,还有大量的预处理工作必须当天完成。真正意义上的休息日,一个月也只有一两天。

  “但我们开心。”妻子笑着说,“做吃的,是有回馈的。看到别人喜欢,就值。”

  合报深一度融媒体工作室

  合肥晚报-合新闻记者

  王书浒/文 王浩/摄

  实习生 刘祥


(美食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