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意大利人的津门美食之约(图)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天下之津天津首家合资意大利餐厅创始人雷纳托的中意友好故事——

两代意大利人的津门美食之约(图)

记者 孙启明 张清

  盛夏夜晚,霓虹闪烁,古朴浪漫的意式风情区愈发唯美生动。步入威尼斯意餐酒吧的小庭院,常常可以见到一对意大利父子的身影,他们与食客聊天,畅谈天津的风土人情;与厨师交流,研究菜品的提升创新。这一老一少、一胖一瘦父子俩扎根天津意风区从事餐饮业十余年,本身也成为这里的一道风景线。他们的故事如同餐厅墙上的老照片,记录着两代人对这座城市的深情。

  创立津门首家合资意大利餐厅

  今年76岁的雷纳托是威尼斯意餐酒吧的创始人,他与中国的缘分始于1997年。当时,雷纳托在一家石油公司担任技术员,因工作需要寻找一种环保材料,与中国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我第一次来中国就被这里的活力吸引。”雷纳托回忆道。进入21世纪,雷纳托十分看好中国的前景,决定到中国发展。

  起初,他从事进出口贸易,将中国的自行车、橡胶、太阳能板等产品销往意大利。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他积累了第一桶金。频繁往返中意期间,雷纳托发现天津缺乏正宗意餐,萌生转行想法。2008年,恰逢天津意式风情区招商,雷纳托看准时机,决定进入餐饮业。

  “我想把正宗的意大利美食带到天津。”雷纳托告诉记者,他的母亲在二战前是专为意大利上流人士服务的主厨,在钻研厨艺的同时,还独立经营一家私房菜馆,备受意大利当地居民和欧美游客的青睐。“我店里的招牌菜如手工提拉米苏、传统意大利比萨,均遵循家族秘方制作,可以说是家族传承的手艺。”凭着这份自信和过硬的实力,雷纳托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夕,在意风区开设了天津第一家合资意大利餐厅。

  用美食连接中意文化

  为了将这家对自己和天津都具有特殊意义的餐厅经营好,雷纳托倾注了大量心血。他指着餐厅一处墙面告诉记者,为了原汁原味地展现意大利风情,他手把手教工人用威尼斯灰泥工艺抹出仿古墙面,连窗棂的做旧效果都亲自调试。餐厅里精心布置的花窗玻璃、意大利美食地图,以及威尼斯水城挂画、各种意式工艺品都是从万里之外的意大利空运来津的。

  餐厅开业之初,所有食材均从意大利进口,并坚持传统意式烹饪工艺,连厨师也由雷纳托亲自培训。正宗的口味、别具特色的环境,以及热情周到的服务,让餐厅俘获了众多食客的心,也为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店里的主厨跟了我十七年,如今我们相处得像家人一样,他称呼我大叔,我觉得非常亲切。我们对美食有共同的理解。”雷纳托笑着说。

  父子两代人的“舌尖事业”

  和雷纳托一样对制作美食有着严格标准和极高天分的,还有他的儿子雷雷。今年49岁的雷雷原本在意大利从事金融行业,威尼斯意餐酒吧开业后,他便来到天津协助父亲经营。“父亲总说美食才是最好的国际语言。”雷雷告诉记者,这也是他追随父亲来中国从事餐饮业的初衷。

  父子俩对品质的执着近乎苛刻。为找到最接近意大利米的品种,他们驱车跑遍华北平原,最终发现了宁河产的短粒稻米;为保持传统风味,雷雷定期组织中国厨师学习意餐工艺,还从家乡进口百年老店的帕尔玛火腿切片机。这些坚持换来回报:餐厅被评为“国家四钻级酒家”,并获得意大利美食协会“Ospitalità Italiana”品质认证(正宗意餐与环境)。

  跨国家庭的天津生活

  在天津工作期间,雷雷还觅得佳人,与一位天津姑娘喜结连理,如今两人的儿子已经8岁了,成长得活泼可爱。“孩子在天津的公立小学读书,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意大利语却磕磕巴巴。”雷雷耸了耸肩,笑着说:“可能是因为孩子兼具中国和意大利血统,他不仅钟爱意大利餐,喜欢爷爷做的比萨、意面,对天津美食煎饼馃子、饺子、捞面也是百吃不厌。”

  十余年来,雷纳托与雷雷父子俩见证了天津的巨变,也深深地爱上了天津。“刚来时,海河两岸还没有这么多高楼,更没有这么漂亮的夜景。但那时我就坚信,天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一定会越来越好。所以,当我的儿子雷雷提出也要来天津发展时,我是非常开心的,也是非常支持的。”雷纳托感慨道。如今,他的餐厅已成为意式风情区的地标,吸引了不少名人光顾。国际球星、知名演员、文化名人都曾在此用餐,并留下合影。

  凭着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年过七旬的雷纳托仍坚持每天到店工作,风雨无阻。一次骑车时摔伤了腿,他仅休息一周就重返岗位。“我想一直做下去,用我的手艺为天津人、为天津的游客服务。”雷纳托说,他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中意两国的饮食文化。

  夜幕之下,餐厅亮起柔和的灯光。雷纳托站在门口,望着来往的游客,脸上露出满足的微笑。这位意大利老人与子孙在天津书写了一段关于美食、坚持与传承的动人故事。“有些缘分,就像海河的水,流着流着就成了血脉。”雷纳托动情地说。


(美食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