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取消智驾标配戳破行业泡沫?

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年初高调推进"全民智驾"战略的比亚迪,在10月份悄然调整了策略,取消了秦L等多款车型的智驾标配。这一转变发生在比亚迪经历连续多月销量下滑的背景下,引发了对智能驾驶在当下汽车市场中真实地位的深入思考。

市场现实:消费者用脚投票

纵观今年1-10月的销量数据,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智驾配置并非爆款车型的必要条件。吉利星愿凭借设计感和实用性连续压制配备智驾的海豚、海鸥;奇瑞艾瑞泽8月销稳定过万却全系无智驾;零跑B01主销车型仅配备基础L2级辅助驾驶,依然实现月销破万。

甚至在30万元级别市场,乐道L90仅搭载单颗Orin-X芯片、无激光雷达的"简约"智驾方案,并未阻碍其快速实现月销破万。而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更多得益于其品牌效应和三电技术,而非只有10%车主选装的FSD全自动驾驶服务。

这些现象表明,在当前阶段,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对智驾功能的重视程度远不如厂商预期。当需要在智驾与其他产品力之间做权衡时,多数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空间、续航、配置等更直观的实用价值。

比亚迪的困境:战略与市场的错位

比亚迪的"全民智驾"战略看似领先,却可能造成了产品定义与市场需求的脱节。为实现10万元以上车型全系标配高速NOA,比亚迪不得不在其他产品维度做出妥协。对比同价位竞品,比亚迪车型在尺寸、空间、续航等基础产品力上逐渐失去优势。

数据显示,比亚迪销量增速的显著放缓与"全民智驾"战略的实施时间点高度吻合。虽然不能将销量下滑简单归因于智驾战略,但产品竞争力相对下降是不争的事实。这也促使比亚迪在10月的改款中调整策略,通过取消智驾标配来强化其他产品卖点。

智驾的价值:蜜糖还是砒霜?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智驾的价值。鸿蒙智行旗下车型即便定价高于同级竞品,依然能凭借出色的智驾体验成为爆款;理想、小鹏等也通过智驾技术树立了品牌特色。这说明,智驾可以成为差异化竞争优势,但需要达到真正的"好用"标准。

问题的核心在于,智驾技术应该成为产品的"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当智驾体验足够成熟、可靠,能够真正为用户创造价值时,它自然会成为核心竞争力。但在当前技术阶段,过早将智驾作为标配,反而可能因成本压力削弱产品的基础竞争力。

行业启示:回归用户价值的本质

中国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从"电动化"到"智能化"的转型阵痛期。这个过程中,车企需要避免陷入"技术炫技"的误区,而应回归到用户价值的本质思考。

首先,需要认清不同价位区间用户的真实需求。10万元以下用户更关注性价比和实用价值;10-20万元区间用户开始对智驾产生兴趣,但仍重视综合产品力;20万元以上用户则对智驾有更高期待。

其次,智驾技术的推广应遵循渐进式路径。与其盲目追求"全系标配",不如做好差异化布局,让消费者根据需求自由选择。这也是小米、乐道等品牌成功的启示——在智驾之外找到自己的核心亮点。

未来展望:智驾终将回归其本位

短期来看,智驾配置与销量表现之间的悖论仍将持续。但长远而言,随着技术成熟和成本下降,高质量的智驾体验必将成为汽车产品的标配。当前的市场现象,只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调整。

对比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历程,从2009年"十城千辆"工程启动,到2020年后迎来市场爆发,历时超过十年。智能驾驶的发展可能也需要类似的耐心。车企既要有技术前瞻性,也要尊重市场规律,在创新与实用之间找到平衡点。

2025年的中国车市告诉我们,没有任何单一技术能够永远引领市场成功。真正重要的是深度洞察消费者需求,在合适的时机提供合适的产品。智驾终将成为汽车的一部分,但首先它必须证明自己的价值。

校对 任盈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