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华为Mate 80 系列采用全金属机身与双环设计?这是否标志手机外观将走向「质感技术并存」?

其实在讨论外观之前,我们要先深刻地了解一个点,那就是一部手机的外观对于产品有什么重要性吗?之前有很多人一直认为,外观这些都是花里胡哨的,真正能够大卖的手机靠的是性能。

这个就属于大错特错了,因为外观就是旗舰手机的“精神象征”,或者说应该叫“辨识度”。

举个例子,在Mate系列登顶“机皇”的Mate20系列中,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个“麻将三摄”太好笑了。

但是实际上,这个设计非常具有辨识度,并且在这个方形麻将的基础上,Mate30更进一步地开创了“星环设计”,并且逐渐演变成了家族传统设计。

我相信不少朋友应该对这个星环相机模组不陌生吧,因为很多手机都围绕着这个模组来进行设计。

为啥大家都要模仿星环相机模组设计呢?原因很简单,Mate系列一直是国产高端机型中卖得最好的,口碑最好的。

也是用户最认可,外观识别度最高的一个侧重点。

当然,我们也都知道,很多时候外观设计和产品用料并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向用户传达产品的设计逻辑,以及产品表达的象征。

如果有朋友比较熟悉商业知识的话应该知道一个比较老套的话术: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文化。

我们简单剖析一下的话,其实说白了就是,如果仅仅是卖给用户使用的,那么就是单纯地卖产品;卖品牌则是用产品来为用户包装;只有卖文化的产品,才能够向用户传达理念:我们的产品是要追求什么,又是在表达什么。

外观其实也是这样的一环,如果仅仅是好看,那就是卖给用户看的。但是一款旗舰产品不仅仅是要卖给用户颜值,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品的外观、设计理念,传递出想表达的精神和“灵魂”。

这一代的Mate 80系列,就是如此,华为在用Mate 80的外观,试着向用户表达什么精神和理念?

双星环:一环坚守、一环探索

其实在我看来的话,这次Mate 80系列的双环设计就是一种态度表明。上面的星环是对过去Mate系列的品牌内核的传承:每一代的Mate系列都在致敬探索,这一代也是如此。

也正是如此,从外观设计也可以看出,在相机模组这边,其实和以往没有太大的区别。其实早期Mate40的时候,外观设计就蕴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宫灯八角窗”和“人月两团圆”为影像设计的外观和灵感。

当然,在这次的双环设计上,我们可以更进一步地理解成,一环为“信念为灯”的坚守,也就是我上面说到的传承:这一代的Mate 80将继承历代Mate系列标志性的中轴对称美学,成为一如既往的商务旗舰。

这是Mate系列的根,也是历代Mate系列打下的基础。

而下面的另外一环,则是代表“走出自己的路”,在继任了历代mate系列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去探索未来的发展,在Mate的基础上,去探索更具有未来的“魂”。

可能会有朋友说,闹麻了,不就是一个双圆环设计,吹上天了都。

其实还真不是,如果仅仅是双圆环设计,那么确实是属于吹大了。

但是这次Mate 80系列除了双圆环设计以外,更重要的是,还打破了5G时代不上的全金属机身构造的传统。

熟悉手机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在进入5G时代后,好像以往的全金属机身手机已经彻底没了,更多的都是玻璃或素皮材质。

这倒不是说手机厂商们不想上,而是因为电磁波穿透性的限制,在5G时代全金属机身被行业视为禁区。

这里可以简单地科普一下,因为法拉第笼效应的核心是“电磁隔离”,5G时代的核心特性就是高频段(Sub-6GHz/毫米波)大带宽、低时延、广连接,这也就导致了5G 的高频特性让法拉第笼效应更显著(信号易被金属屏蔽),带来覆盖挑战。

因为电磁感应屏蔽,金属表面自由电子受5G电磁波激发,产生与原信号反向的感应电流和磁场,抵消入射波能量。这也就会导致5G高频信号穿透深度仅为微米级,能量呈指数衰减。

不夸张地说,金属对 Sub-6GHz 信号隔绝率达 80% 以上,毫米波几乎 100% 被屏蔽,0.1mm 铝箔即可吸收 90% 信号能量,导致接收灵敏度下降 15dBm 以上。

在用户层面上的表现来说,如果用户握持全金属边框的手机,信号强度下降 30%,出现 “死亡之握” 现象。

甚至在一些金属框架的建筑里,不少朋友应该都发现了,比如说在车库、电梯等场景下,5G信号强度会降至十分之一,基本上都是跳到4G信号。

这就是法拉第笼效应,在5G时代的困境,说白了,不是大家不想用,而是大家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Mate 80系列是怎么打破这一“物理桎梏”的呢,尤其是在Mate 80 Pro Max上让全金属机身回归?

其实最为核心的原因,还是华为在底层通信技术和整体手机设计上进行了创新。

首发的全金属架构增强天线,让机身成为信号的传输载体,而不是阻碍。甚至在结构层面上,都没有破坏金属的一体性。

最夸张的是,在突破了法拉第笼效应的桎梏后,一个非常反直觉的点就是,Mate 80系列的全金属机身不仅信号不会被削弱,甚至比竞品的信号更强,因为机身都成为信号传输的载体。

也正是如此,Mate 80系列在“玄武架构”上做到了更进一步,也更夸张的“全金属玄武架构”,并且得益于这种全金属结构的手机设计,在散热方面,Mate 80也将成为5G时代散热天花板的手机:全金属机身本质上就是布满浑身的散热血管,陶瓷和玻璃比金属的散热效能差太多了。

所以在这个反物理直觉的基础上,我们再去看Mate 80的双环设计,你会发现,一切都恍然大悟了:上圆环传承Mate基因,下圆环打破常规,超越不可能。

并且在细节上,能够看到,中轴对称的双圆环布局反而为全金属背板的机械感消除了厚重

、呆板的感觉。

再搭配上金属表面雕刻的数十万个光学机精密微结构所带来的“金属光绘微纹”,让原本显得非常冰冷的金属感变得有了光影和纹理。

让Mate 80的全金属机身从呆板化身变成精致、卓越。可以说是彻底地化腐朽为神奇,旗舰质感,不仅仅是表面,更是细节。

所以从这里我们其实也不难看出,其实旗舰手机的设计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进入5G时代以后,你会发现,很多旗舰机都在试图阐述自己的设计多么有哲理,多么有质感,但是如果揭开了那层面纱后,你会发现答案非常简单:因为法拉第笼效应,5G时代没有厂商能够解决金属机身的信号问题,所以大家都干脆不用了。

但是,只有华为在Mate 80系列上通过通讯技术的创新与积累解决这个问题以后,让金属机身回归后,一下子就成为独一家的存在:当大家还在5G时代玻璃陶瓷的时候,全金属机身的旗舰机,甚至是全金属的手机,仅此一家,鹤立鸡群。

所以你看,要解决设计同质化,华为采用的办法很简单:大家不用金属是因为用金属信号不好,那么我解决金属信号的问题,那不就是可以用了?

这么简单的问题,其实大家都能想到,问题是为什么只有华为在Mate 80上做到了呢?因为只有华为才有这个能力去通过通信架构创新来攻克5G信号屏蔽的难题,才能够做到全金属机身的回归。

甚至说句不好听的,大家在5G时代的散热已经受到了非常大的干扰了,之前就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大家不用金属机身啊,明明金属机身散热效果那么好,摸起来也质感十足,甚至不怕被摔,安全性也更高。为啥都要用玻璃和陶瓷啊?

后来我跟他讲了一下法拉第笼效应后,他也是无语了,并且吐槽,难道非要在信号和散热中二选一吗?

而现在华为Mate 80交出来的答案就是:我全都要。jpg

并且在这一代Mate 80系列上,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华为通过硬核研发解决5G时代的金属难题。更能够看到从鸿蒙5到鸿蒙6的生态跨越式成长,要知道,这一代Mate 80系列将首发鸿蒙6。

整个鸿蒙生态在这一年飞速成长,已经有超过30万应用和元服务,适配度超98%。尤其是Mate 80的发布,更是象征着鸿蒙生态全面好用的里程碑。

其实鸿蒙生态的成长和华为Mate 80系列的突破,都象征着中国科技突破。要做到人无我有,要从不可能做到可能,除了埋头研发,极限突围以外,没有别的捷径可以走。

只有自主研发,才能够掌握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打破不可能,从而做到领先。

Mate 80如此,鸿蒙6也是如此。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