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一双手救命无数,手术刀稳如绣花,奇迹有多少?

一台手术室里,心电监护仪“滴滴”响着,麻醉医生倪华栋盯着屏幕,双手稳稳推着注射器。药物一滴滴进入患者体内,他眼睛不离屏幕,手上不敢有半点抖动。宫外孕手术开始了,他得确保患者感觉不到疼痛,还得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

这双手有多准?倪华栋在嘉兴市第一医院干了多年麻醉医生,插气管导管是他的拿手活。喉镜一打开,导管得顺着喉咙滑进去,左拧右拧全靠手感,差一毫米都不行。他笑着说:“这活儿看着简单,其实得练上千百次,手得稳,心里更得稳。”

手术中,患者的情况随时可能变化。几天前,一位大伯做肝脏手术,半路上突然血氧下降,心率飙升。倪华栋赶紧提醒医生,怀疑是空气栓塞。团队马上调整患者姿势,降低头部,左侧卧位,阻断空气流动。几分钟后,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倪华栋说:“我们这双手,守的是生命防线,差一点都不行。”

换个场景,嘉兴市第二医院的针灸科,许旭杰的手指捏着细细的银针,动作快得像闪电。患者严阿姨腰痛得直不起身,从河南大老远跑来找他。许旭杰轻轻按住穴位,银针“嗖”地扎进去,患者几乎感觉不到疼。

严阿姨的腰椎间盘突出折磨了她好几年,当地医院治不好,家人几乎是抬着她来的。许旭杰检查后,针灸、正骨、火罐全上阵。第一次治疗,严阿姨就能站直了;第二次,她自己走出了诊室。十多次治疗后,她几乎完全好了。许旭杰说:“针灸这活儿,手得快,准头得够,患者才能少遭罪。”

他的手不光快,还得懂穴位的“脾气”。每扎一针,他都要感受穴位的脉动,调整力道和角度。有人觉得针灸神秘,其实就是手上的功夫,加上对人体的了解。许旭杰常说:“我们这双手,帮患者把身体调回正轨,比啥都值。”

清晨的嘉兴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陆国琴站在洗手台前,双手搓得满是泡沫。她得确保手干净到一点细菌都没有,才能去碰那些脆弱的小生命。走进病房,她轻手轻脚,拿起听诊器,贴在早产儿的胸口,仔细听心跳。

早产儿的情况变化快,陆国琴和团队随时得准备抢救。不久前,一个才24周多的小宝宝,出生时心跳弱得几乎听不见。她用两根手指,轻轻按压宝宝胸口,一下一下帮他把心率提上来。气管插管、静脉营养,团队忙得像打仗,愣是把这个小生命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

陆国琴说:“我们这双手,得轻得像羽毛,重得像座山。”她抱起哭闹的宝宝,轻轻拍着安抚,手掌的温度让孩子慢慢安静。每次抢救成功,她都觉得这双手像在托着整个世界。

另一边,嘉兴市中医医院的杨晓敏,手握手术刀,站在手术台前。她主刀妇科手术,一天忙得脚不沾地。去年小年夜,一位患者肚子痛得厉害,检查发现黄体破裂,腹腔里全是血。杨晓敏二话不说,协调急诊手术。

手术刀在她手里像绣花针,1.5厘米的切口,精准到不能再小。她盯着腹腔镜屏幕,手指微调,夹住出血点,缝合破口,整个过程不到20分钟。杨晓敏说:“这活儿就像在米粒上雕花,手一抖,可能就前功尽弃。”

她做的微创手术,切口小,恢复快,患者痛苦少。杨晓敏常说,医生这双手,不光要救命,还要让患者活得舒服。她忙完手术,还要跑去门诊,查房,问患者恢复得咋样,手从没闲下来过。

这四位医生的手,不过是嘉兴两万多医生的缩影。他们有的在手术室里争分夺秒,有的在病房里轻声安抚,有的在针灸室里精准施针。每一双手背后,都是对生命的责任。

想想看,医生这双手,平时不起眼,可关键时刻,它能救命,能治病,能给患者希望。他们的手,练了多少年,摸过多少患者的脉搏,才有了这份稳当。谁家没去过医院,谁没被医生的手救过?

再说个数据,嘉兴市每年有上百万患者走进医院,这些医生的手,撑起了无数家庭的希望。像倪华栋、许旭杰、陆国琴、杨晓敏这样的医生,每天都在用手守护生命。他们的动作,准得像机器,柔得像家人。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是你躺在病床上,最想看到啥?是不是医生的手,稳稳地伸过来,告诉你“没事,有我在”?这双手,托起了多少家庭的团圆,值得我们每个人记住。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