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财险正副总经理接连离职:超50%股权被冻结,偿付能力告急?

撰稿|多客

来源|贝多财经

贝多财经获悉,新疆前海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前海财险”)于7月14日在官网更新了高级管理人员履历,该公司唯一副总经理李玮玮的名字悄然从高管简历及履职情况名单中“消失”。

而本次高管人员变动,距离前海财险总经理李功霓离职仅仅过去了约一个月时间。至此,前海财险核心高管团队中总经理、副总经理两项职位均处于空缺状态,高管层仅剩下四人,其中还包括出任临时负责人的新任董事长霍建梅。

除了高管阵容动荡引发的内部结构稳定性和持续性问题外,前海财险还面临着近半数股权被冻结、偿付能力长期不达标的困境。多重经营压力压顶,立于危墙之下的前海财险如何才能化险为夷?

一、管理层频出变动,正副总接连离职

整理前海财险近年来的核心管理名单可知,该公司近年来高管流失严重,在人事调整上可谓是动作频频。

公开信息显示,本次从前海财险中“出走”的李玮玮曾任中国保监会湖南监管局办公室主任助理、保险中介监管处副处长,2020年一季度“空降”至前海财险出任总经理助理一职,同年10月升任副总经理,成为该公司的四位副总之一。

但好景不长,“宝能系”陷入债务泥潭,旗下险企前海财险也成了被殃及的池鱼,面临巨大人事变动。仅在2021年,前海财险除李玮玮以外的另三名副总经理相继离职,张云飞也因个人原因卸任总经理,相关职责由董事长黄炜代行。

2022年8月,黄炜被深圳市有关部门带走调查,宝能集团则发公告强调黄炜被调查系“个人原因”,所涉事项与宝能集团无关。突发的意外不仅让前海财险失去了“掌舵人”,总经理职位在后来大多时间也只能由副总经理代管。

值得注意的是,前海财险并非没有积极推进新任高管选举,华农保险原副总经理郜延华就曾在2022年2月被提名为总经理候选人,还曾以拟任总经理的身份公开出席活动,但最终因任职资格未获监管核准而未能正式上任。

直到2024年3月,李功霓获批出任前海财险总经理一职,才打破了该公司总经理一职空缺长达两年半的僵局。据悉,李功霓曾在太平财险、鼎和财险、国任财险等险企任职,拥有丰富的保险行业工作经验。

又过了近一年,出身“平安系”的霍建梅出任前海财险新任董事长的任职资格获批。彼时有多家媒体猜测,这位拥有三十多年保险从业经验的64岁“老将”受邀加盟前海财险,主要是操刀化险改革。

但就在外界都认为高管架构趋于完善的前海财险即将迎来发展新周期时,该公司却再遇变数。前海财险于6月13日发布公告称,上任不到一年半的李功霓因个人原因辞去总经理职务,由董事长霍建梅担任公司临时负责人。

如今,唯一在任的副总经理李玮玮也“悄然”离职,而带领前海财险继续向前的重担尽数压在了临危受命的霍建梅身上。

二、股权被折价拍卖,股东保费尚未支付

除了高管人事更迭频繁带来的经营稳定性问题外,前海财险还面临着不小的股权动荡风险。

前海财险发布的2025年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该公司5名股东中除了深圳粤商物流有限公司所持的20%股权处于正常持股状态外,其余四名股东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股权被冻结问题,处于被冻结状态的股权合计高达57.9%。

其中,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钜盛华”)持有的前海财险20%股权还曾计划在7月21日进行公开拍卖,3080万元的起拍价较4400万元的评估价折价30%。不过由于案外人对法院的执行行为提起执行异议,上述拍卖已中止。

结合阿里司法拍卖平台披露的北京金融法院委托书可知,此次拍卖源于(2024)京74执1220号执行案件,由中融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融人寿”)与钜盛华、宝能集团之间的民事债务纠纷引发。

根据天眼查信息,上述案件中被执行人钜盛华、宝能集团、姚某、李某的执行标金额高达20.25亿元,还被出具了限制消费令。为了清偿债务,法院依法冻结了钜盛华旗下多项资产,其中便包括前海财险20%的股权。

不仅如此,同样被列为被执行人的宝能集团还有一笔数额不小的保费尚未向前海财险支付。前海财险临时信息披露报告〔2024〕2号显示,其股东及其相关方因其流动性问题,短期内无法足额缴纳保费,合计欠付保费1.28亿元。

另据前海财险临时信息披露报告〔2025〕1号,前海财险股东及其相关方因所拖欠保费形成的9693.75万元债务已于2023年12月完成了债务重组,该笔债务已转移至关联方扬州宝能,但截至2024年末,扬州宝能未能履行债务偿还义务。

为化解上述应收账款可能衍变为坏账的风险,前海财险再度进行资产重组,扬州宝能将其欠付前海财险的债务转移至新债务人深圳鸿兴莱华酒店有限公司(下称“鸿兴莱华”),鸿兴莱华承诺在约定期限内履行债务。

据悉,目前鸿兴莱华已将其全资子公司天津和瑞泽商业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作为交易对价用于抵债,且后者持有53套评估价格不低于9693.75万元的商铺,至于前海财险最终能否拿到这笔欠款,只能交给时间检验。

三、亏损难题待解决,偿付能力不达标

值得注意的是,应收账款压力不小的前海财险在业绩端的表现也并不尽如人意,该公司2024年实现保险业务收入15.25亿元,同比下滑2.5个百分点;实现净利润-1.04亿元,亏损幅度较2023年同期的8861.28万元进一步扩大。

拉长时间线可知,前海财险的保险业务收入在2019年达到22.66亿元的峰值后便开始回落,2020年至2023年的保险业务收入分别为21.31亿元、19.39亿元、14.43亿元和15.64亿元,整体呈现出明显的下滑态势。

不仅如此,前海财险至今仍未找到支撑经营的盈利平衡点,除了成立当年(即2016年)和2022年曾实现短暂盈利外,该公司其余年份皆录得亏损,近五年来的累计亏损已近3亿元,内生性增长动能明显不足。

另据前海财险发布的2025年第1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该公司一季度的保险业务收入为3.23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3.68亿元下滑约12.30%;净利润为-1941.33万元,依旧处在亏损阶段,亏损额度亦有所扩大。

截至2025年3月末,前海财险综合成本率高达201.56%,综合费用率、综合赔付率分别为134.31%和67.26%。对于财险公司而言,综合成本率越低意味着承保盈利能力越强,而在超200%的综合成本率下,承保亏损几乎是必然现象。

截至同期末,前海财险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04.67%,其中综合偿付能力逼近100%的监管红线。若其上述两项指标进一步降至97.15%的预测数,该公司的经营状况将面临更大挑战。

更不容乐观的是,前海财险2024年第一、第二、第三季度的风险综合评级结果均为C类。而该公司自2022年第一季度风险综合评级由B类下调至C类以来,已连续11个季度处在不满足偿付能力达标要求的状态。

前海财险也在报告中坦言,目前该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为由于经营尚未实现盈利而导致实际资本逐渐损耗,随着业务结构和业务规模的优化,预计其保险风险最低资本将会逐步下降,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则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不过,如果前海财险的业务品质和经营改善程度无法达到预期,叠加业务亏损导致的资本内生能力疲软,该公司的实际资本可能会继续下降,进而面临偿付能力进一步下滑的风险。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