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子洋上起高塔!粤港澳大湾区再添一条“电力高速路”

2025年5月21日,随着调控中心一声令下,国家“十四五”电力规划重点项目——500千伏狮南甲乙线改造工程正式投产送电。这项工程以“国产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核心突破,将粤港澳大湾区三大核心输电通道之一的输送容量提升40%,单回线路最大载流量达4000安培,相当于为湾区新增一条“电力高速公路”,破解了广东东西部电力互济瓶颈,更以264.5米高的水上输电铁塔刷新国内纪录。

刷新国内水上最高输电铁塔纪录

重组后的SZ2输电铁塔以264.5米高度巍然矗立狮子洋上,刷新国内水上最高输电铁塔纪录。作为国家“西电东送”战略关键工程,始建于1987年的500千伏狮南甲乙线工程(又称:500千伏沙江线工程)已安全运行38年。面对设施老化、抗风标准升级及用电需求激增,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启动了这项改造工程。

项目穿越日均船舶流量超4000艘次的“黄金水道”,台风频发区、航运密集带、生态敏感区交织出复杂的环境,广州供电局工程团队施工拆除原有9.6千米线路及16基杆塔,新建12.6千米线路并创新采用“双回路同塔”设计,总长度达2×18.5千米。面对6次跨越高压线路、6次穿越黄金水道、2次横跨交通动脉的极限挑战,负责施工的南方电网广东电网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团队创下80项超危大工程、300余项危大工程的施工密度纪录、超过600次中高风险作业,在台风频发的珠江口筑起电力输送的“跨海长城”。

该工程为国内跨海输电工程树立了新的技术标杆。在浪涌湍急的狮子洋水域,我国南方地区最高的新型双臂弯落地抱杆展现“中国速度”,占地缩小20%却实现臂展延长25%、载重提升45%,配合17级抗风设计,让264米高塔以“每4天长高20米”的速率拔节生长。“抱杆”技术的创新应用,确保了水上施工的安全性和效率,也大幅减轻了施工人员的体力负担和时间成本。

在施工阶段,项目管理单位搭建高空和地面不同纬度的12组高清摄像头、精准投入传统经纬仪和无人机、RTK技术等高科技装备相结合,投入150组传感器构建“数字孪生塔”,实时监测应力、位移等数据;AI算法实现抱杆底座毫秒级自适应调平;无人机搭载三维激光点云设计,使高空设备隐患识别准确率达99.2%,科学配置攀登自锁扣和高空作业平台,安装倒伞型和水平防护网,采用大跨越专用安全带,确保了高空作业“零事故”的安全纪录。

在验收阶段,设备运维单位构建了“全向环境感知+自主飞行”的输电线路全景数字化验收模式,综合运用高精度智能跟随无人机、新一代激光雷达采集系统等最新技术,首次完成了从杆塔建模、导地线仿线、杆塔精细化的全覆盖式无人机验收,实现了设备高质量、高精度检查,不仅弥补了海上高塔人工验收的盲区,更大幅降低了人工登塔、走线高空风险,使得设备验收效率提升4倍以上。

提升大湾区南部通道输电能力至300万千瓦

随着夏季用电高峰临近,该工程的投运将提升大湾区南部通道输电能力至300万千瓦,满足超200万户家庭的用电需求。作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关键拼图,工程使西电东送通道事故支援响应提速30%,可支撑南沙自贸试验片区、深中通道、狮子洋通道等重大项目,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电力服务。不仅能够为2025年十五届全运会构建“双保险”供电网络,更标志着我国在跨海输电领域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为全球滨海特大型城市电网升级提供了“南网方案”。

“这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里程碑式突破。”广州供电局负责人表示,“我们加快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提升迎峰度夏期间的供电能力和可靠性,也为十五运会及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狮南甲乙线改造工程的顺利投产,是落实广州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战略,支持番禺、南沙产业集群发展,为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数字基础设施提供稳定电力,助力新能源产业发展,为新能源的消纳和利用提供支持,推动广州产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此外,在广州供电局物资仓库,拆除的16基旧塔正经历“绿色重生”。通过首创“即拆即回收”管理模式,拆旧的16基塔实现了高效处置,回收效率提升80%、仓储成本节省40万元,物资循环利用效率有效提升,成功打造电网“逆向物流”示范样本。技术团队深度挖掘旧设备价值,建立超期服役设备健康评估体系,攻克国产瓷绝缘子耐久性提升技术,形成12项沿海高盐雾环境运维标准。这些成果已应用于深中通道电力配套项目,推动国产输电设备可靠性比肩国际一流。

南方+记者 刘倩

通讯员 陈方静 刘海宁 余思聪 徐涛

【作者】 刘倩

绿动广东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