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昌日报
让劳模精神激励青少年奋发有为
——全市各级关工委组织开展“劳模进校园”系列活动
□洪观新闻记者 刘帆
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的劳动者,走近劳模、学习劳模和不断发扬光大劳模精神,“从青少年学生抓起”很有必要。五月以来,全市各级关工委组织开展“劳模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榜样力量传递奋斗信念,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激励青少年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全心全意为民造福,甘做群众的孺子牛”,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魏牛庚的座右铭,也是他艰苦奋斗的真实写照。近日,青山湖区关工委邀请魏牛庚走进上海路小学,开展以“赓续红色血脉,弘扬劳模精神”为主题的宣讲活动。从田间地头到荣誉殿堂,魏牛庚用朴实语言诠释劳动的价值,现场分享了他引领青山湖区湖坊镇湖坊村全村党员干部群众从8000元起家,历尽艰辛、创新创业,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湖坊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将一个贫困村建设成为中国十佳小康村、全国百强村、江西省首批“亿元村”、江西省文明村的奋斗历程。台下的学生们专注聆听,眼中充满对榜样的敬仰。
此次宣讲活动,充分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全过程,激励广大青少年勤于创造、勇于奋斗、奉献敬业,不仅为校园思政教育搭建了交流平台,也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争当劳模、拼搏奋斗的种子,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激发广大青少年用劳动创造幸福、技能成就梦想的报国热情,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力量。“魏爷爷在逐步实现自己理想的同时,为家乡、为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青少年学生要从榜样中汲取力量,争当新时代好少年。”上海路小学学生付子华表示。
“劳模并非遥不可及,是凭双手追梦、用汗水浇灌希望的普通人。”在南昌市十字街学校教育集团总校的《聆听劳模故事,传承奋进力量》讲座上,江西省劳动模范刘南分享了自己从纺织女工到社区工作者的历程与故事,为师生送上一堂生动的励志课。刘南把劳模精神比作三把钥匙——“坚持、创新、责任”:坚持,如马拉松决胜的后程,刘南首次跑半马,15公里处极度疲惫,却靠“再撑一分钟”冲过终点;创新,是打破常规的利刃,她在纺织厂发明“显微镜速检法”,效率提升30%;责任,推动她投身公益,让她在社区调解岗位坚守20年调解3000多起纠纷,成就了“刘南工作室”……
讲座最后,刘南寄语在场学生,劳模精神是叫醒自己的闹钟,梦想靠努力实现。期望20年后,同学们成为他人眼中的“劳模同学”。讲座在热烈掌声中结束,劳模精神的种子已在学生心中播撒,让孩子们深刻体会到了平凡岗位中的不平凡。“劳模精神是对工作的热爱和执着,是不怕困难、勇于奋斗。我们要向刘奶奶学习,学好本领,增强技能,长大以后为祖国贡献力量。”南昌市十字街学校学生吴郑钰说。
近日,江西省劳动模范郑小惠走进青云谱学校,以自身经历,分享了他如何从帮助盲人特困家庭,到争做病危老人的“好儿子”,再到不辞辛劳甘做群众的“贴心人”……他用“一辈子做好事”的坚持,让劳模精神的火种在赣鄱大地生生不息。“通过郑爷爷的讲述,我们更加深刻理解了‘劳动最光荣’‘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内涵。在学校里,我们要努力学习,生活中,我们也要保持善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手,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温暖。”青云谱学校学生李泊宁说。
“劳模进校园”宣讲活动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宣讲,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当青少年们沉浸在劳模的故事中,劳模精神的种子正在萌芽。下一步,全市各级关工委将持续发挥劳模的引领作用,广泛开展劳模宣讲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通过“故事讲述+互动对话”模式,让劳模精神成为全市青少年的精神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