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创新西部高校乡建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董莉莉 罗融融 姚 阳
《光明日报》( 2025年04月30日 09版)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如何突破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学科专业壁垒突出、校地融合发展脱节等瓶颈,是重庆交通大学加强乡村人才培养尤其是乡建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近年来,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国内外36所高校发起成立“中国西南乡村可持续发展联盟”,探索“聚合资源—融通专业—赋能乡建”的“重交模式”,为新时代乡建人才培养写下生动注脚。
葺缮聚源——产教融合聚资源、建基地
学院坚持“共同缔造”理念,以乡村文化振兴为纽带,连接政府、高校、乡村、企业同心同向、凝聚共识,基于“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发展痛点—村落文化特质”导向,创新“政府立项—高校设计—企业施工—村民运维”联动机制。“陪伴式”服务128个区县,深耕316个传统村落,按照保护、实施和发展的三级需求,耦合“项目规模”和“项目尺度”两个维度,构建“政府、乡村、企业、个体”和“教学、创作、研究、服务”4×4乡村建设和人才培养项目矩阵。汇聚“政校地企”多方资源,打造实践教学(认知、测绘、设计、建构)、研究创作(空间规划、建筑营造、景观生态、文化创意)与社会服务(科普宣传、技术创新、国际交流、文化传承)的三维集群研习基地。依托实践教学资源系统,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调查—分析—规划—设计—建构—运维—评价”项目全周期,跟踪提炼乡建项目的典型地域要素,丰富实践教学内涵,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实现“教学研创+项目实施”对于人才培养的赋能增值。
融通问道——跨界融合聚专业、强学科
学院坚持“异质共生”理念,契合“文化传承筑基+技术创新赋能”的乡建内涵,突破边界打造服务乡建的融通式专业群。以“建筑修复+非遗活化+社群共治”为主线,建立泛学科“乡村营建大课堂”,依托“栖居漫谈”等12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开发“文化+”“绿色+”“数字+”大单元模块,以设计为核心、技术和人文为两翼重构课程体系。搭建乡土聚落“自然要素+建筑人文要素+非物质要素”的“在地设计”贯通式教学场景,构建“高校教师+企业导师+地方匠师”的“多师同堂”融合式教学团队,实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等CDIO场景项目式教学。通过打造百余个乡建研创工作坊,引导学生跨域组合完成空间规划、建筑营造、景观生态、文化创意等任务,全面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同工作效率,塑造正向价值,最终形成覆盖86所院校的“院际—校际—国际”学科育人网络。
知行赋能——数智融合建平台、促发展
学院基于“产出导向”理念,耦合教学研创需求和乡村建设要素,搭建“理仿实创”融合进阶资源矩阵。链接数字平台“星典”、AI设计平台“筑智绘”和信息平台“数字灵山”等,促进“高校输血—乡村造血—人才活血”的运行闭环,实现高校和乡村的双向赋能。联合国内外院校丰富拓展“中国西南乡村可持续发展联盟”数智虚网共享空间,支撑60余所国内外院校进行实践教学、志愿服务和学术研讨,支撑6300个乡村和企业进行乡建项目实施、技术培训和文化交流,实现乡建塑形铸魂和乡建人才成长的同向同行。组织师生下沉乡村、扎根乡土、亲历乡情,在厚植家国情怀、培养责任担当的同时,切实增长实践能力。建筑学等相关专业在校生乡建参与率达100%,1965人获民政部“我为乡村做设计”优秀志愿者,56%毕业生持续服务乡村建设发展。数智服务和人才成长共同赋能乡村的全面振兴,助力218个村落保护提质增效。研究成果和经验为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在广袤乡土的一个个“无边界课堂”中,乡建人才培养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面向未来,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将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教育教学融通机制引领乡建人才培养,以实践教学资源聚集系统托举人才培养,将人才培养与服务乡土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中,培养能扎根乡土的“中国设计”人才。
(董莉莉 罗融融 姚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