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只是我的事业,更是我的生活”回乡大学生的三本创业笔记

拓荒号:拓荒牛 (企业头条)

“1月26日,1号棚整地施肥;1月27日,铺地灌带、地膜;2月1日,2号棚整地施肥;2月3日,铺地灌带、地膜……”在24岁的田志杨的笔记本上,满满都是这些看起来枯燥无趣的记录。“我把每天的工作内容都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在出了问题的时候回头看看是哪一步出了错,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每一阶段进行分析总结,找出最好的方法。”2022年大学毕业,田志杨便回到家乡江夏区乌龙泉街道四化村投身西甜瓜种植,近3年来,他的种植笔记从未间断,“以前江夏土地堂的西瓜很有名,我希望它以后更有名”。

西甜瓜大棚里,工人正在工作

“田里田外所有活我都干过了”

4月21日上午,田志杨正在乌龙泉街道土地堂西甜瓜基地的大棚里和技术人员沟通近期的工作。“现在正是西瓜开花、授粉的重要时间,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要及时准确完成,不然会影响西瓜的产量和品质。”田志杨一边说,一边摘掉了一个刚结出来的小瓜,“像这种过早结出来的瓜,品质一般都不好,所以要先去掉。”你很难想象,这位对西甜瓜种植的各种“诀窍”都能侃侃而谈的“00后”,从开始种瓜到现在还不到3年时间。

2022年,刚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的田志杨面临就业的选择:是找一份安稳的工作,还是自己做一点事业?从小就独立的他果断选择了后者。“小时候父母忙于事业,我6岁之前都是跟着外公外婆长大的,性子比较‘野’。”田志杨说。然而,具体做什么是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田志杨的父亲田光成年轻时曾在外打拼多年,2011年在街道和村委会的邀请下回乡,当选为四化村党支部书记。在田志杨踌躇时,田光成刚好去海南考察了西瓜产业,回来后感叹这一行大有可为,并在聊天时说起,江夏区这些年正谋划重新打造土地堂西瓜品牌。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田志杨从小就听说过土地堂西瓜,当即动了回乡种植西甜瓜的心思。

田志杨的想法得到了父亲的大力支持。而且田光成认为,土地堂西瓜这些年名气不显,种的人也少了,要想重振品牌,需要有人带动。“我作为书记,来带这个头责无旁贷。”父子俩能够一起为一个目标努力,田光成动力十足,但他也对田志杨提出了要求:“有多大碗,吃多少饭。不要好高骛远。”

很快,田光成联合村里人成立了合作社,建起60亩标准化大棚的土地堂四化村西甜瓜基地,并找来武汉市农科院、江夏区农业农村局、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高校的专家提供技术支持,开始规模化种植西甜瓜。田志杨牢记父亲的教导,知道自己在这一行是新手,就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跟着专家学、跟着老瓜农干。

“最初的两年,从整地到挖沟、从下苗到授粉、从收获到销售,田里田外所有活我都干过了。”田志杨对于当时的辛劳记忆犹新,“但这些辛苦是值得的,经过了这些,我才敢说自己对这一行有一些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田志杨白天干活,晚上记笔记、分析工作、总结经验教训,他还用上了上学期间的学习经验,把要记录的内容分成人、财、事三类,分别记在三个本子上。两年多的时间里,他的笔记记了厚厚三本,“我们第一年仅西瓜就种了56个品种,所以要记录的内容特别多。”但田志杨认为这个办法确实有用,“经过分析和总结,最终我们选定了9个品种长期种植。”

基地的技术主管董光斌是一名种了十几年瓜的“种瓜能手”,他亲眼见证了田志杨的成长。“他(田志杨)特别好学,也特别勤奋,这些年的成长非常快,”董光斌对田志杨非常肯定,“而且他对于各种新技术特别敏感,有些方面比我懂的还多。”

“这不只是一项事业,更是我的生活”

2024年国庆节期间,西甜瓜基地和一家大型超市联合举办了西瓜节。在这次销售活动中,田志杨力排众议,提出改变传统的只卖整个或半个西瓜的销售模式,把一部分西瓜做成果切零卖,顾客购买踊跃。“第一天准备的200份,上午10时就卖完了。紧急追加500份,到下午5时许就卖完了。”对于这一成绩,田志杨非常自豪,“整个国庆节长假,西瓜果切都卖得很火爆,也让之前不同意这种卖法的人都服了气。”

提出这个想法并不是“拍脑袋”的结果,田志杨介绍,他在活动之前就对顾客群体做了详细的分析:“逛超市的人总不能提着个西瓜逛街吧?太不方便。而且逛街累了,果切可以直接吃,比整个西瓜方便多了。”田志杨把这种对于市场的关注和西瓜的种植也结合起来:“以前的家庭人多,买西瓜都喜欢买大个的。但现在的家庭规模普遍变小了,吃不了那么大的西瓜,所以我们现在种的西瓜以每个六七斤重为主。”

田志杨(右)和董光斌在大棚里交流工作,两人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湿

销售活动的成功让田志杨更加自信,也让他看到规模不足对于拓展市场的限制。于是,他就和父亲一起合计着扩大基地规模。说干就干,他们很快就从村集体流转了100多亩地,用于建设新的西甜瓜基地。去年底,新的基地开工,田志杨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每天一大早起来就守在现场,一直到晚上才回家。“如果说之前的基地建设我还在学习,那么新的基地我就想更多地实现自己的想法。”田志杨干劲十足。

对于儿子全身心地投入和成长,田光成感到很欣慰,却有着更高的期望:“他在基地的生产管理方面算是入了门,但是在经营和拓展方面还要提高。”田志杨承认,父子俩在基地的管理运营方面并不总是意见一致,有不同看法时,他会尽量说服父亲。而田光成往往选择信任儿子,让他放手去闯。之所以有这样的信任,除了对儿子的包容以外,也因为田志杨此前已经经受过不少锻炼:“他上学期间,在假期做过不少短期的工作,洗过车、在工地做过小工、在小区当过保安,我相信他有自己的考虑。”

天天守在基地和工作里,每天有忙不完的工作,同龄人的很多娱乐和感情生活似乎都距离田志杨很远,可他对此却并不看重:“我觉得现在的重点是把事情做好、把产品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上去,其他的事情以后再说。”在基地的忙碌之外,田志杨还会参加各种学习和考察,每次回来都会让他更有紧迫感:“别的地方也都在进步,新技术不断出现,我们也不能停步。”

在田志杨的工作安排里,要做的事情确实很多:育苗基地最近就要完工,必须盯紧;新平整的空地要种果树,品种还得确定;电商渠道怎么建设,还要仔细思考;西瓜品种如何进一步改良、提升质量,也必须摸索;他还计划着把基地里配套的旅游体验项目完善起来……对于现在的状态,田志杨表示很充实也很满意:“对我来说,这不只是一项事业,更是我的生活。”

田志杨的笔记

“把事情做成的感觉很帅”

对于目前的土地堂西甜瓜基地来说,销售似乎并不是个问题,每年的西瓜基本是供不应求,但田志杨并不满足,他认为产品的品质是一切的基础,而目前基地的西瓜品质只是中等水平,还不够高。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近期的目标:“我希望基地的西瓜能够达到进入大型知名连锁超市的标准,这样才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相较于对品质的高标准,他对于规模的扩张却显得相对“保守”:“基地目前的这个规模很合适,扩张太快也不好管理。”如果市场有更多的需求,他的选择是让更多人参与进来:“以后基地做出了成绩,可以发动周边的种植户一起参与,我们来提供种苗、管理标准和销售渠道,让大家都能增加收入。”在这一点上,田志杨显然是把父亲的提醒和期望牢牢记在了心里。

西甜瓜基地的屋顶醒目位置有一行大字:“湖北西瓜王 江夏土地堂”,这是江夏区提出的愿景,似乎也是田志杨展现出对未来“低调的野心”。他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拿到打工工资时的快乐:“那种成就感实在是太帅了。”这种感觉让他久久难忘,因此,对于创业的目标,田志杨更看重的是把事业发展起来的成就感。

“土地堂的西瓜以前是武汉的一张名片,如果我能把土地堂西瓜名气重新打起来,那种感觉有多帅?要是能让土地堂的西瓜走出湖北、走向全国,那就更帅了……”这一刻,“00后”的锐气在田志杨身上展露无遗。

本网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来源:长江日报】


(财经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