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下半场注定是内容时代

“互联网的下半场”,是一个近期泛滥的词汇。泛滥到,一个互联网人,不说这个词,就好像没有大局观一样。然而,在各类文章中,这个词汇,一般只会出现两次:标题和开头。而且往往还伴随着一句简单的描述:人口红利、流量红利结束。


互联网行业


问题是,就这么简单吗?

互联网上半场的样子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看看上半场的样子,总结来说,大概如下:

1. 互联网(尤其移动端),借由智能硬件的普及,网络的提速(4G),获得了客观环境;

2. 用户不断接触、学习互联网,互联网占据了生活时间,改变了生活方式;

3. 并不能称为冷静的资本情况。

互联网下半场的特点有哪些?

由此出发,那“互联网的下半场”的特征就很明显了:


互联网红利


1. 即常说的人口红利、流量红利结束,新用户(注意不是新设备)的获取变得困难;

2. “独裁者”们已经出现,比如滴滴、百度地图和高德地图、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同质化的应用,再难以突出重围;而大体上,用户更熟悉互联网产品后,付费意愿并未伴随挑剔程度同步增长;

3. 资本已经冷静下来,看看房地产的投资回报率吧,确实没法比。

总体来说,对新产品,这称得上是一个坏的时代,那么,出口在哪?

肯定不在工具。比如打车这类的时间,是人们生活中必须要花的时间,也正因如此,这类入口一般都有强大的“独裁者”了。即使你开发了富有创意的新工具,比如摩拜单车,那立刻会有小黄车、小蓝车出来,然后就是同质化后的无聊的资本战争。


互联网内容


除去这些“必须花费的时间”,剩下的就是“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了。

在“可自由支配”中,用户在做什么呢?这个答案,其实很多人也已经回答过了:消费内容。

相当数量的人,甚至圈内人士,实际上并不真正理解,内容类的产品是什么。拿优酷来举例,它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视频内容,那它是内容类的产品吗?

答案是并不是。因为它的重点,是内容,不是产品。对用户来说,它的核心作用,在播放技术成熟的今天,是提供我们想看的热剧。类比一下,电视节目好看,从来没看到有人夸电视机的。我们不否认独家内容的强大魅力,但是我们不是在讨论制作内容,所以这不是重点。

内容产品的一个要素就是独特的分发方式
所以,内容类产品的一个要素,就是有你独特的分发方式。我们在意,并希望用户记住的,是提供内容时的感觉,而不是内容本身。

在分发方式上,目前主流的方式,有三种,从上到下的分发,从下到上的分发,自分发。

自上而下的分发,很简单,就是公司是上帝的情况,主要靠推荐算法,比如今日头条。做出这类选择,往往有过硬的技术水平。

自下而上的分发,很少见,一般靠订阅,比如即刻。编辑把内容切的很细,粒度很小,用户自主选择,优点是真的准确,缺点是订阅行为具有门槛。有趣的悖论在于,如果我通过推荐,帮你订阅,做多了,其实就变成了第一种。


互联网产品


自分发,就是用户在产品中生产内容,并且被其他用户消费。然而这个 用户 和 其他用户,大有讲究。微信当然可以被定以为聊天工具,但是,其实你产生的内容,比如群和朋友圈,是有点对面的影响的。在这个环境中,每个人都是小a,刨除公众号一类的非主体因素,每个人是平等的,从产品上,不鼓励成为大A,也不鼓励成为S(当然也不反对),这种用户环境,叫做去中心化。另一种,微博,有很多的大V或者专属话题,就是S,才是引导用户的内容组织的主体,这种环境,叫做中心化。最有趣的是快手,产品上,他鼓励你成为A,但是不鼓励你成为S,这就属于选择了中间态。

自分发形式的选择,各有利弊。去中心化,前期缺乏明确要点,用户积累困难,用户活跃堪忧,但是雪球一旦滚起,a们相互之间的关联线极多,稳定性好。中心化,要点明确,用户积累快,有初始活跃,但是随着时间推进,S太差,影响产品,S太强,容易有跨产品的流失,即总体需要不断赋能。a可能不满足于a的状态,而且a之间关系薄弱,容易流失。

内容时代,内容本身肯定是核心
综上所述,内容时代,内容本身肯定是核心,但是内容产品的核心,却在于分发方式。内容产品不是内容的简单堆砌,要具有有区分度的分发方法和用户环境设定。

现有的情况是,内容概念太大,一口吞不下,没有看到什么成功的大而全的产品,反而是专注的更优秀。做资讯,像今日头条,各类短内容靠推荐下发,推荐强大,效果好;做社区,像bilibili(一定要强调下,bilibili是社区,不是在线视频应用),先圈定二次元用户,专注互动,效果好;做社交,像微博,控制明星资源,保持信息时效性,话题多样性,效果好。因此,内容要有重心,也是非常重要的。


互联网信息


最后的最后,内容时代,最重要的一点,请记住,没有版权,谈内容的,都是耍流氓。:)
(互联网责编:陈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