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本期话题:如何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美食产业人才
产教融合:技能是底盘 文化是翅膀

吴滨如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校长

邢宁宁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文旅学院主任

骆志忠 泉州工商旅游学校校长

陈瑞生 南安红星职业中专学校副校长

厨师展示技艺 (魏晓芳 摄)

从聚餐时追求的“菜系正宗”,到日常饮食看重的“健康实惠”,再到偶尔尝鲜的“创意吃法”,大众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让美食产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新变化——不再是只会炒几个家常菜就行,而是要懂传统技艺、能创新菜品,还得了解餐桌的艺术。本期民企会客厅聚焦“新时代下美食产业人才的培养”这一话题,与多位教育界人士共同探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融合创新路径。
文化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
主持人:特色美食背后往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如何将文化教育融入美食产业人才的培养中?
吴滨如: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饮食文化,包括历史脉络、食材特点、烹饪方法和饮食习俗等。在学校教学中,我们将这些文化元素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融入到相关专业的课堂教学和实践当中,让学生能从中了解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例如,我们开发的校本通识课程《穿越海丝刺桐城》,让学生不仅在教室里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还能走出校门,走近非遗大师,近距离领略泉州非遗文化的魅力。该课程已获批福建省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也是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的优秀课程。
骆志忠:以泉州“一县一桌菜”为例,从食材的搭配、烹调手法到摆台造型都体现着地方文化和乡情,强调每一道菜背后蕴藏的文化意蕴。在学校教学中,我们利用数字技术,如3D建模、投影技术、虚拟仿真等技术,为学生直观展示不同风格、不同食材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餐桌设计。同时,我们强调匠心传承在艺术餐桌教学中依然不可替代,艺术餐桌隐藏着丰富的手工技艺和文化内涵,它的精髓在于不仅需要熟悉手工的质感、材料的温度,而且需要制作者对火候、刀工有精准把控,这些都是对文化元素和精湛技艺的传承,是数字技术无可替代的,我们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艺术餐桌背后的文化价值。
陈瑞生:作为一所乡村职业学校,我们是全市最早开设烹饪专业的学校。美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烹饪艺术,我们学校坚持以“艺”为本,将文化教育植入到学生日常的教学中,依托相关专业老师以及省级、市级大师工作室的牵引,通过“师带徒”形式,带领学生学习传承非遗技艺,感受美食中的非遗基因,比如泉州当前热门的牛肉羹和姜母鸭两个美食IP,同样离不开大师工作室的牵引。同时,我们也积极拥抱数字技术的革新,确保学生在掌握烹饪技术的同时,也能传承美食文化的温度,培养既有技能又有文化底蕴的美食产业人才。
构建“校企共育”人才培养模式
主持人: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路径。在美食产业人才培养中,学校如何与企业共同探索培养模式?
陈瑞生:产教融合是学校烹饪专业群发展的重要法宝。在人才培养上,学校汇聚行业、企业、高校等大师大匠,拥有国家级产业实践基地,课程设计精准对接泉州市场需求,开设“泉州卤味”“肉粽”“姜母鸭”等本土美食制作课程,将“泉州饮食文化”深度融入日常教学,要求学生100%掌握至少3项泉州特色美食技艺。在教学形式上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与本土产业进行深度融合,与92家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基地。例如,与希尔顿集团酒店开设“订单班”,企业每年提供50个实训岗位,学生实习留用率高达85%;与老字号企业合作恢复传统菜品技艺,共同研发南安“成功家宴”等。
邢宁宁:近年来,在厉行节约和反对浪费的政策引导下,餐饮企业逐渐向宴会转型,对宴会设计师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聚焦宴会设计师的培养,我们学校构建了从课程设计到职业资格证书、从技能竞赛到实习岗位的培养链条,将课程设计与宴会定制服务师职业资格要求相匹配,学生通过学习课程,可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此外,我们组织学生参加宴会相关职业技能竞赛以及相关创新创业大赛,提升学生的宴会设计能力和运营能力,让学生走出校门时,基本具备宴会设计资格和能力以及一定的宴会运营能力。“校企共育”是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话题,也是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培养方向。我们期待有更多相关企业能与学校开展合作,提供“任务驱动式”的实习项目,让学生能实际参与到企业宴会设计、菜单策划、场景布置等实战中,企业也可通过实习招聘、岗位定制等方式,将学生逐步培养为宴会设计师甚至运营管理人才,实现校企共育、共赢发展。
吴滨如:职业教育是与产业紧密相关的教育形式,产业的蓬勃发展同样离不开职业人才的支撑,这是相辅相成、双向奔赴的事情,这与我们学校打造产业伙伴型大学的定位也是契合的。在产教融合方面,学校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培训,打造面向整个产业的职前、职中、职后全链条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对于美食产业人才培养也是如此路径。美食产业涉及从食材供应链到菜肴设计,从烹饪技艺到菜式创新,再到餐饮空间设计以及文旅体验打造等,是一个跨界融合的舞台,我们鼓励不同专业学生参与其中,如酒店专业的主题宴会设计、旅游管理方向的美食旅游线路设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特色商业空间设计以及工艺美术专业的文创、餐具设计等,学生都能在美食产业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数字赋能中守护传统技艺
主持人:当下数字技术在教学中应用逐渐广泛。面对数字化浪潮,美食产业人才培养应如何平衡“技术赋能”与“技艺传承”之间的关系?
骆志忠:科技赋能为美食产业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数字技术正在成为撬动传统教学范式的支点。目前学校不仅引入“数字厨师”(即炒菜机器人),也正在构建“AI+专业教学”的新生态,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学习不同烹饪技艺与餐桌设计。但同时,我们坚持“匠心传承”,强调培养学生的专注、耐心、细心和精益求精。数字化工具无法完全替代传统技艺、手工的质感,我们倡导“人机协同”教学模式,既用技术拓展创意边界,也用传统守住文化根脉。
邢宁宁:我们将数字技术作为宴会设计与运营的“增效工具”,而非替代手段。在教学中我们也引入数字技术,例如利用AI人工智能、设计软件等对宴会进行场景设计、菜单设计。借助AI等数字技术,学生可以在1至2分钟内快速生成一份主题明确、结构合理、营养价值丰富的宴会菜单,提升设计效率。除此之外,我们也通过课程让学生掌握宴会设计、运营逻辑、文化符号运用,通过竞赛锻炼创意设计能力,确保学生在运用数字技术时,能基于对传统宴会文化、服务规范的理解,避免技术应用导致设计同质化或脱离文化本质。
陈瑞生:学校坚持以“创”为基,积极拥抱数字技术革新。数字技术我们主要用于辅助教学,减少专业技术操作方面的瓶颈,但不能替代传统技能的学习与文化体验。我们也重视传统技艺的传承,借助大师工作室等方式实现产教融合渗透,强化学生的实践经验,培养出既具备现代技能,又承载文化基因的职业人才。
本期主持:魏晓芳 洪楒昵
嘉宾名片:
记者手记
校企合力为美食产业
输送更多青年人才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更是泉州美食产业引育青年人才的关键路径。学校需锚定餐饮企业需求,以产业发展为导向,动态构建以“餐”为内核的专业群,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衔接。唯有做深产教融合,筑牢校企命运共同体,凝聚政校企行合力,才能为泉州美食产业迭代升级输送更多青年人才。
一方面,学校要深化与本地龙头餐饮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学院、名师工作坊,开设企业订单班、推行“一师一企”制度,打造“校中有企、企中有校”育人格局。另一方面,学校要长期对标行业人才标准,汇聚校企资源合力,搭建校地合作平台,给青年提供锻炼机会和成才空间,组建实践团队深入企业开展专业实践,从校内延伸到产业前端,不断涵养学子的社会担当和产业发展使命意识,为培育未来名厨打下良好基础。(晓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