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聚力育英才 教育赋能助转型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本文转自:淮北日报

多维聚力育英才 教育赋能助转型

——市教育局打造教育人才发展新高地

■ 记者 俞晓萌

通讯员 胡军 魏伟楠

教育是城市发展的内核动力,教师是教育质量的根本保障。

近年来,市教育局紧扣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以系统思维和创新举措推进教育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引进上拓宽渠道“聚合力”,在人才培养上分层施策“提效能”,在产教融合上精准对接“促发展”,打出“引育用留”全链条发力的组合拳,逐步构建起结构优化、特色鲜明、支撑力强的教育人才发展生态。

名师引领,树立育人标杆

在这片教育沃土上,涌现出一批批优秀教育工作者,濉溪县第一实验学校党总支书记郭胜道便是其中的代表。20年来,他始终扎根农村教育一线,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学校的首任校长、党总支书记,如今仍坚守教学一线。郭胜道提出“大爱大格局”办学思想,凝练“博爱育心”教育体系,创新智慧教学模式,运用SWOT分析法从“道、法、术、器”四个维度谋划推进学校建设发展,使这所新建学校数年内成长为区域教育标杆。

市人民路学校党总支副书记、校长韩东则在基础教育改革领域深耕不辍,以“三全四课五育”整体育人框架,构建起知识传授与兴趣培养双向互促的新型教育生态。他研发的“3+N”动态评价体系,实现了教学评精准衔接,配套开发三维课程模块,有效破解传统课堂“重智轻趣”的困境。此外,针对教师专业发展难题,他构建系统性成长支持机制——通过优化培训站点、聚焦不同层级教师需求、整合发展方向和多维评价等举措,激发教师内生动力,助力1名教师入选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获评省特级教师,其“模仿—反思—创新”的培养模式已成为区域标杆。作为教育均衡发展的践行者,韩东依托名师工作室打造“共生共进共长”的教研共同体;深入新疆、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开展支教讲学,借助“国培计划”帮扶当地教师,构建“高校—教研—学校”协同创新网络,相关经验成功入选全国基础教育帮扶典型案例。

引育并举,建强师资队伍

人才是教育发展的“源头活水”。市教育局精准施策,构建多维度教师补充体系,2025年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方式补充新任教师215名,接收115名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到岗,有效缓解了基层教师缺口。着眼长远储备,申报2025年高中起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40名,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生力量。同时,在引才过程中,市教育局深挖校友资源凝聚合力,淮北一中筹建校友会,并联动上海、北京、粤港澳、合肥等分会搭建招才引智平台,上线校友服务大厅实现返校、活动“一站式”服务;相山区政府赴深圳、中山考察校友企业,举办在粤高层次人才座谈会,通过校友牵线吸引优质人才返乡任教、投资兴业,形成“以才引才、以情聚才”的良性循环。

引才更需育才,市教育局以“分层培养、精准提升”为导向,构建全周期教师发展体系。依托市级名师工作室和名班主任工作室,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通过“专题+自主”相结合的培训模式,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研修与教学能力提升活动。近年来,全市评选认定了一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多人获得国家级和省级荣誉称号。同时,积极组织教师参与跨区域交流研修,促进教育理念与实践经验的深度融合,逐步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教师队伍发展新格局。

产教融合,服务地方发展

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关键路径。近年来,淮北市职业教育体系紧扣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围绕主导产业优化专业布局,中高职院校专业与地方产业契合度分别达76%和90%,并增设智慧健康养老、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新兴专业,不断提升人才培养适应性。在机制创新方面,畅通“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通道,建成5个高职专业学院和5个中专分校,为学生成长提供多元路径。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与奇瑞汽车、淮矿集团等龙头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推行“招生即招工”机制。通过组建淮北现代职业教育联盟和4个职教集团,培育4所省级示范校、9个示范基地,4个案例入选全国典型。

今年以来,全市新获批省级创新发展项目18个,职业院校通过“进园区、进企业”活动,持续优化校企合作,为地方“五群十链”重点产业输送大批高素质技能人才,有效支撑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引凤筑巢”到“固巢育凤”,淮北正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务实的举措、更温暖的服务,打造教育人才集聚“强磁场”。未来,将继续深化人才引育机制改革,推动教育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让每一名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让每一名学子在优质教育中成长成才,为建设教育强市、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淮北篇章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