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教师报
“做老师,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
——激发学前教师内生动力的30年探索
安慧霞
每当有人问我“为何能在幼教岗位坚守30余年”时,我总会想起郭伟老师的那句话:“做老师,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这不仅道出了她从教23年的心声,也折射出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学前教育集团(简称“兴华”)400名教师的共同信念——在育人之路中找到职业归属与生命价值,成长为能独当一面、辐射引领的教育者。
2000年,青涩的郭伟加入兴华,我们看中她的潜力与真心,将其纳入初步形成的教师培养体系。20余年过去,郭伟已成长为集团业务骨干、分管教学的副园长。2024年教师节,郭伟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当她手捧证书对我说“园长,能做老师,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时,我深深感到:教师成长的成果不只在荣誉,更在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儿童的热爱、对社会的担当。
郭伟的职业轨迹,是兴华教师发展的缩影,也印证了我们多年探索的初心:让每位教师找到内生动力,实现从“职业”到“志业”的升华。
四院进阶:构建教师终身成长的阶梯
教师成长是持续终身、分阶段演进的过程,不同阶段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需求与内心渴望各不相同,用同一把尺子衡量、同一模式培养,显然不现实。
基于对教师成长规律的观察与反思,我们构建并不断完善“四院进阶”分层培养体系——青萌学院、朝阳学院、中盛学院与卓越学院,为不同阶段教师提供精准支持,搭建循序渐进的成长阶梯。
青萌学院聚焦入职0—3年的新手教师,重在完成角色转换,建立职业认同,夯实专业基础。培养目标为“理想型教师”,注重“心力”与“学力”双重奠基。“心力”通过师德宣讲、经典共读、文化浸润等方式,帮助新教师树立正确价值观;“学力”则聚焦带班流程、儿童观察、家园沟通等实战技能,以“菜单式”培养提供系统入门课程。集团为每位新教师配备导师,实行“师带徒”手把手指导。如单静娴老师,2018年从外园调入时虽已有工作经验,但面对兴华的更高要求仍感不适。在青萌学院与导师的帮助下,她从观察幼儿行为、组织小组活动起步,通过观摩、研讨、反思迅速找到节奏,积极参与比赛,专业自信显著提升。青萌学院以研训积分、成长记录袋记录进步,每学期通过自评、推荐、认定实现自然进阶,为新教师奠定坚实根基。
朝阳学院面向教龄3—5年的骨干教师,他们已熟悉日常工作,渴望形成教学风格,开展初步探究。培养目标为“专业型教师”,支持其从“会做”到“做好”再到“做出特色”。此阶段在延续“心力”“学力”的基础上,引入“功力”培育,鼓励教师发挥辐射作用。培养方式更强调“订单式”,依据个人兴趣与需求提供定制支持。赵崇艳老师热爱音乐与文学,学院鼓励其将特长融入教育,她将绘本故事演绎得生动有趣,深受孩子喜爱。她还在音频平台开设“赵赵老师讲故事”栏目,每晚八点半为孩子讲述绘本,从园内分享扩展至园外,已坚持讲述近2000个故事。“每晚八点半,成长听得见”成为孩子们的口头禅。个人爱好在认可与赋能中成长为惠及众童的教育实践,让她深刻体会到教师的创造性与价值感。
中盛学院面向教龄6年以上、获区市级荣誉的成熟教师,他们多为园所骨干,具备课程领导与教研能力。培养目标为“研究型教师”或“专家型教师”,引导其从经验型向反思型、研究型转变。此阶段“心力、学力、功力”深度融合,尤其强调带领团队、开展研究、示范引领的能力。培养以“项目式”为主,鼓励教师承担课题、开发课程、建设工作室。作为教学骨干,田永莉老师面临如何将经验转化为成果、实现深层突破的课题。在中盛学院的支持下,她深度参与重点研究项目,专业视野不断拓宽。2021年,她毅然接受援疆任务,在新疆阜康市幼儿园不仅传授教学技巧,更通过讲座、生涯规划指导激发当地教师自我成长的力量。援疆期间,她走遍阜康15所幼儿园,即使归来仍持续线上教研,将“输血”变为“造血”。
卓越学院作为集团最高平台,面向教龄10年以上、获特级教师或省级名师等荣誉的卓越型教师,培养目标为“教育家型教师”。他们不仅专业拔尖,更需要坚定信念、广阔视野,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能凝练教育思想,辐射引领区域发展。卓越学院采取“定向式”培养,提供高层次学术交流、思想碰撞机会,支持教师承担重大项目,形成教学主张。教师通过主持名师工作室,带领更多人成长,实现“众行远”。卓越学院实行职级制与目标考核,激励教师追求卓越,为幼教事业贡献更大力量。
当然,“四院进阶”并非僵化切割,而是动态、开放、支持性的系统。它尊重每位教师的成长节奏,为每一阶段提供适宜养分,让教师始终看清前路,保持生长状态。
赋能—联动—共享:激发教师志业情怀的三大行动
若说“四院进阶”搭建了纵向阶梯,那么“赋能—联动—共享”三大行动则在横向上营造了开放、协同、支持性的成长生态,是激发教师从“职业”走向“志业”的关键推力。
赋能行动为教师注入精神动力与专业自信。赋能源于文化与使命的认同。我们将“兴华”园名与“振兴中华,为国教子”使命相连,让教师感受责任与荣光。通过战略共享、使命宣讲,将国家方针、集团愿景与个人成长结合,实现同频共振。例如组织教师共定“战略十年”,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宏图。田永莉老师写下“幸福十万教师,利益百万家庭”的愿景时,虽觉宏大,却正是这使命支撑她援疆践行担当。赋能也来自榜样带动。我们设立“兴华杯”教学大赛,评选优秀教师,分享成长故事。郭伟、赵崇艳、田永莉等教师的经历,成为激励他人的重要力量。赋能还体现在对尝试的包容支持。赵崇艳的“讲故事”栏目从个人兴趣发展为全集团实践,让创意火花燎原。
联动行动打破壁垒,形成协同共进的教研共同体。我们构建“三轨多层”立体教研体系:分园内部日常教研解决现实问题,跨学院层级教研针对共性需求,名师工作室引领专题深度钻研。三轨并行确保教研针对有效。同时我们推动“园际互访”“儿童走班”,让孩子获得丰富体验,使教师开放互学。这种联动不仅是业务交流,更是情怀与文化传递。数智化联动方面,我们搭建线上教研平台,引入观察工具,探索AI辅助教学分析,打破时空限制,提升研训效率。
共享行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成果普惠。我们建立课程资源库、案例库、导师库,实现集团优质资源共享。高国慧老师参赛时,我对她进行了指导,全集团给予了智慧支持。我们注重成果凝练和推广,将优秀课例、研究成果通过共享会、微论坛、出版等方式传播。我们更将共享延伸至广阔空间,与云南怒江、新疆阜康等地建立长期帮扶关系,输出课程模式、管理经验与培养体系,推动教育公平。王美蓉老师援疆归来,共享转为持续线上合作。我们接待云南、新疆教师团跟岗学习,让他们“走出大山,看世界”,双向共享丰富认知,共建“幼教命运共同体”。
赋能予师以方向力量,联动供师以方法平台,共享拓师以成果价值,三者环环相扣,滋养教师的专业生命,让教书育人从职业升华为终身志业。
面向未来:数智化赋能教师发展的思考
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数智化是不可逆的趋势。它并非冰冷技术的叠加,而是为教师成长提供精准支持、赋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展望未来,我们将推动数智化与教师发展的融合。
我们正建设“教师发展智慧云脑”,这是基于大数据的专业发展支持平台。它汇聚教师在各学院参与研训、课题、实践等全过程数据,形成个性化成长档案。通过智能分析,诊断优势短板,推送定制学习资源与成长建议,实现从“统一配给”到“按需供给”,支持个性化成长。
教研上,深化数智化应用,利用在线协作平台、虚拟教研社区,使跨园、跨区域联动成为常态,促进资源实时共享与深度互动。探索AI技术,如对幼儿活动视频进行智能分析,为教师观察儿童、解读行为提供参考,辅助教学反思。
数智化亦使评价更科学全面。传统评价重结果,而数智化工具有助于实现过程性评价常态化、精细化,通过记录师幼互动、课程实施、家园共育等细节数据,结合“学分银行”“成长记录袋”,构建立体、多元、发展性评价模型,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我们始终认为:技术是工具,人才是目的。数智化要落脚于更好地支持教师、解放教师,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关注每个孩子,进行创造性实践,涵养教育情怀。我们追求人与技术和谐共融,为教师的志业追求插上翅膀。
回望兴华30余年历程,从一园到九园,从8人到400多人团队,最宝贵的财富正是这支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教师队伍。我常对教师说:“越承担,越成长;越成长,机会越多;机会越多,内心越强大;内心越强大,格局境界越高。”教育的根本在育人,育人的核心在教师。我们所能做的,是尽力为每位教师创造沃土,构建支持系统,让每颗教育种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山西省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学前教育集团总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