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阳日报
□黄娟萍
自己已过不惑之年,执教近20年,然而不但没有达到“不惑”,反而感觉疑惑与日俱增。
此时此刻的我在教学中面临着诸多的“娄山关”“腊子口”,活力渐失、教法老化、技术落后……我觉得自己正面临着重要的人生抉择,躺平或奋起。但一个老师怎可躺平,可以不必荣誉加身,却要精进技艺。
我喜欢这个职业,因为教师团队是一个高素质的团队,你在团队中会时刻体会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和熨帖。我喜欢这个职业,因为这个职业关联着一群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少年,身处其中,也濡染良多。我喜欢这个职业,因为它让我日日有书可读,日日有疑可思,学思并举,便觉能天天向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不惑之年,我当“转益多师”,力求借他山之石,琢教育之“美玉”。
与身边的每一位老师交流,我都会在不经意间发现他们的蕙质兰心。一次和一位老师在校园散步,看到一朵深秋的小花,那位老师上前蹲在地上,欣喜地说:“嗯,这朵花开得有点意思,虽然是深秋,但是你看,它却开出了春天的气势。”“开出了春天的气势。”这说法多妙呀!我们又散步到荷塘边,看到枯荷,她又说:“要是来点雨就好了,可以‘留得残荷听雨声’。”是的,多美的意境啊!经常会有这样的时刻,朋友觅得一句佳句或是看到一篇好文章,会喜不自胜地与我分享,看她陶醉在其中的样子,我觉得十分美好。正是在和他们的不断交往中,我对文字的感悟力也不断增强。
每周的教研和听课活动让我受益最多。一次听蕊蕊老师讲《芣苢》,她的导语是这样的:“现在是什么季节呀!”“秋天。”“对,秋天是劳动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今天,就让我们学一首关于劳动的诗!”这导语朴素又自然。还有一次听颖颖老师的课,她讲到插叙和补叙时,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示意图:A—B—C,D在B下,表插叙,它不影响情节的正常发展,而如果D在A—B—C这条横轴上就可理解为补叙,它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复杂的问题,用简图的形式表达,清晰又巧妙。还有慧慧老师的挖空变形法、玲玲老师的德育渗透法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是听一次课,收益便多一分。我把每一次听课的心得都记在了本子上,每每翻阅都有新收获。
“疑义相与析”,在打磨中我们厘清了许多难以区分的概念,在探索中我们寻找更高效的教法。最令人欣喜的是,年轻教师们总会给我们带来一缕“教育的新风”,或是先进的教学技术,或是巧妙的管理方法。从他们那里,我逐渐贴近学生,跟进新的教育模式。
“教学相长”“学学半”,不惑之年,更不得傲物自恃,应心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老师。
教学中,我常常会遇到困惑。这时候,我也会求助于学生,他们很热情地给我支招:“老师,这个你先别提问,有些人是在你提问时现场看答案的,效果不好,你让大家直接写,写完背。”“老师,我就是当课代表时把语文成绩提上来的,你可以让每个学生轮流当课代表。”……想起这些可爱的孩子,心里暖暖的。
“读书不觉已春深”“须信身耕让笔耕”。读和写永远是语文老师的必修课。
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才能增长自己的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以前总觉得黄庭坚所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过矣,然而,当你不停读书时,就会觉得这句话实在是至理名言。读着读着便发现考试的文本竟然大多来源于名著,这样讲课时就又觉得理解深了一层。
读便要写,只有自己写了,才会更透彻地理解文章的构思脉络和语言技巧。讲起课来也更能抓住要领。近年来,我会陪孩子们一起尝试写考场作文,体会他们的难处,同时敢于下水、敢于搏浪。
我力求抓住每一个学习的机会,虽然走得很难,但我会牢记陶行知的一句话:“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我相信关山虽难越,有志不畏险。(作者单位:滑县第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