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育人为本因应AI时代

拓荒号:拓荒牛 (开说)

本文转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本报记者 张君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变革以及社会发展,教育方式正面临重要变化。面对新形势,教育如何因应?育人逻辑如何调整?理念如何与时俱进?一批聚焦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的图书,从不同角度深入探索教育的价值本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与支撑。

  从师道传承中汲取力量

  《我所认识的大先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书由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撰写,聚焦他与46位教育大家的交往回忆,生动描绘了一代代教育工作者躬耕讲坛、育人树人的风采。这些“大先生”中既有顾明远的师长,也有并肩奋斗的同仁,他们或扎根一线,数十年如一日耕耘教育事业;或参与政策制定,推动教育制度变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胸怀家国、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的崇高精神风貌。

  对此顾明远坦言:“老师的作用,是引路人,锤炼思想的引路人、创新学习的引路人、创造智慧的引路人。”正是在这些“大先生”的影响下,教育不止于传授知识,更成为唤醒心灵、涵育品格的过程。

  为进一步系统梳理教育家精神的当代表达,《教育家精神:伟大心灵的时代回响》(上海教育出版社)提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路径方法。作者成尚荣认为,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于漪、顾明远等一大批教育家的思想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应被转化为可操作的当代教育实践。全书分为“照亮教师发展之路”“讲述教育家故事”“应有的责任与担当”“我们的信念与行动”四个部分,强调教育家精神必须融入教师培养体系,引导教师把握教育本质,在坚守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

  书中还回应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挑战,成尚荣认为:“技术不断迭代更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仍应坚持以人为本。”教师应成为驾驭技术的引导者,而非工具的依赖者。

  在技术浪潮中重塑学生画像

  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需要全新的学生观与能力模型。《AI时代学生画像》(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由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唐江澎撰写,聚焦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育转型问题。唐江澎从实际办学经验出发,深入分析AI技术对学习方式、知识结构、育人目标的影响,提出“AI时代的学生应具备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能力”,即思考力、创造力、想象力、同理心、情绪控制力等五大核心品质。

  在制度层面,书中还梳理了近20年来高考改革对学生培养方向的深远影响。从“3 + X”到“3+1+2”,从“双语优先”到“全科发展”,组合结构的不断演进反映出对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的高度重视。“这些改革不是简单的科目调整,而是理念的系统升级,旨在引导学校突破学科边界,构建综合素养导向的教育生态。”唐江澎如是说。

  书中明确指出,在机器能记、能算、能查的今天,仅凭“记忆型学习”已难以构建人的竞争力。教育的价值正从“知识积累”向“能力生成”“人格发展”转变。唐江澎提出的“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四类人才形象,已经在全社会引发广泛反响。

  回归教育本质,服务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应如何体现?一批作品从不同角度发出回响,形成理论互证与实践互补的出版合力。

  《我的教育观》(中信出版社)是著名数学家丘成桐的代表性教育论著,书中以亲身求学与科研经历为线索,贯通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科学精神之间的联系。书中提出“打好基础、提升直觉、引导志趣”的育人思路,对于当下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在问到当下教育的本质时,丘成桐表示:“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源自对真理的执着、对知识的热爱,而非短期目标导向。”此外他强调,教育的首要任务应是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而非训练他们去应付考试。

  与之相呼应,《为人生而教育》(青岛出版社)则从教育哲学角度出发,构建起“生活·实践”教育的理论体系。书中指出,课程建设应打破学科壁垒,倡导项目化、问题化、情境化学习,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目标。在此基础上,作者周洪宇强调以实践为基础、以幸福为目标、以成长为核心的教育路径,“教育应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与之对应的还有《教育改变了什么》(商务印书馆)一书,它以跨学科研究为基础,系统探讨教育对个体成长、社会流动和代际变迁的深刻影响。书中指出,在义务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教育的外在机会已大幅提升,但真正决定其质量的,是教育理念是否科学、路径是否清晰、实践是否到位。作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多个维度出发,提出“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教育理念必须正确”,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紧紧围绕“育人”这一核心目标展开。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9月13日 21:06[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