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贵港市港南区瓦塘镇六里小学 黄爱洁
摘要:几何直观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依托AI图像识别技术的实时感知、动态转化优势,构建“感知—转化—建模—应用”四阶段几何直观教学模式,通过对照实验验证其在提升学生几何概念理解、空间想象能力及学习兴趣上的显著效果,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技术融合路径。
关键词:AI图像识别技术 小学数学 几何直观 教学模式 效果分析
一、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要求发展学生几何直观素养,但传统教学中,教师依赖黑板绘图、实物演示,学生被动观察,难以关联抽象概念与现实场景,且教师无法实时掌握学生感知进度,教学效率低下。AI图像识别技术可捕捉现实几何元素,实时转化为数字化图形并动态演变,搭建“现实场景—数字图形—逻辑关系”桥梁。本文据此探索AI技术与几何教学的融合路径,构建可操作教学模式并验证效果。
二、传统小学数学几何直观教学的局限性
(一)教学场景与现实脱节
几何图形多以课本插图、黑板绘图呈现,与学生日常接触的玩具、家具等几何元素割裂。如教学“长方形特征”时,仅展示标准图纸,学生难以将书桌、课本与长方形关联,认知停留在抽象符号层面。
(二)学生参与度与个性化指导不足
课堂以教师演示、学生观察为主,学生缺乏动手机会。如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只能跟随测量预设图形,无法自主选择;教师难以实时掌握学生理解情况,如部分学生误判钝角三角形,无法及时提供个性化指导,忽视个体差异。
三、基于AI图像识别技术的教学模式构建
(一)模式构建原则
1.现实关联原则:以AI技术连接课堂与生活几何元素,让学生通过“识别—转化—分析”理解概念。
2.学生主体原则:提供动手操作机会,如自主拍摄图形、参与动态演变,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3.实时反馈原则:AI实时生成学习数据,为教师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二)模式框架与实施流程
构建“感知—转化—建模—应用”四阶段模式,具体流程如下:
1.感知阶段:AI识别现实图形,建立关联
教师在教室布置三角尺、圆形时钟等几何元素,学生用搭载AI软件的平板自主拍摄。AI实时识别图形,标注名称(如长方形)与特征(如4条边,对边相等),如拍摄课本时,AI显示“长方形对边长度20厘米”,帮助学生建立“现实—图形”关联。
2.转化阶段:AI动态转化图形,理解规律
学生通过AI对识别图形进行动态操作,如教学“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关系”时,拖动长方形拉伸为平行四边形,AI实时显示边长、内角变化(如内角从90°变为60°),生成对比图标注异同,直观呈现图形演变规律。
3.建模阶段:AI辅助建模,构建逻辑体系
教师设计建模任务,学生用AI完成。如教学“长方体体积”时,拍摄文具盒后,AI生成长方体数字化模型,学生拆分模型观察1立方厘米小正方体组成,AI统计数量(如24个),引导推导“体积=长×宽×高”,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观察模型。
4.应用阶段:AI实时反馈,强化应用能力
教师布置现实任务,如“测量圆桌周长”,学生拍摄后,AI自动计算(如周长=3.14×1.2米=3.77米),若手动计算错误,AI提示“检查直径测量”。同时,AI将全班完成情况(正确率、错误类型)反馈教师,便于集中讲解或个性化指导。
四、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一)实验设计
选取四年级2个平行班(各45人),实验班用AI教学模式,对照班用传统模式,实验周期8周(内容为平行四边形与梯形、长方体与正方体)。实验前测试验证两班几何素养无显著差异,实验后从知识掌握、能力提升、学习兴趣评估效果。
(二)实验结果与分析
1.知识掌握:实验班几何概念测试平均分89.2分高于对照班76.5分,“图形特征判断”“公式推导”正确率92.3%高于对照班78.1%,说明AI技术深化了知识理解。
2.能力提升:“空间想象测试”(如判断正方体展开图)实验班平均分85.7分高于对照班68.3分;“现实问题解决”(如计算不规则物体体积)实验班完成率88.9%高于对照班62.2%,体现AI对空间想象与应用能力的提升作用。
3.学习兴趣: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班“喜欢几何课”占比91.1%高于对照班64.4%,“主动探索现实图形”占比86.7%高于对照班57.8%,说明AI技术激发了学习主动性。
五、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四阶段教学模式,解决了传统教学“场景脱节、参与度低、指导不足”的问题,有效提升学生几何素养。未来可结合AR技术拓展“虚拟—现实”融合场景,开发多学段AI教学资源,形成系统化教学体系,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落地提供更全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