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焦虑、萎靡不振……孩子有“开学综合征”怎么办?

开学伊始,一些孩子表现并不兴奋,反而萎靡不振,甚至有学生出现失眠、焦虑等情况。有部分家长吐槽孩子“矫情”,但专家表示,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很容易陷入“开学综合征”。开学如何从“假期时差”调整到“学习频道”,需要家校互动,帮助孩子顺利完成模式切换。

“急刹车”往往适得其反

据一些老师、家长反映,开学伊始,部分中小学生心理产生微妙变化,年龄较小的容易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而初、高中尤其是面临升学的学生,还容易焦虑、心慌。这种情况同部分家长缺乏相关认知、言行上存在“误区”有一定关系。

“念咒式”教育引发孩子抵触。“马上开学了,你还有心思玩”“还不赶快预习课本知识”“假期作业还没写完,还在这里磨蹭”……家长说得口干舌燥,孩子像听紧箍咒。12岁男孩小童近期出现心慌、焦虑等症状,来医院寻求帮助。医生深入了解发现,小童担心开学后自己做得不够好,而父母不停地念叨让他更加不安,导致无精打采等症状出现。

“急刹车式”教育易激化矛盾。一些家长一到开学季,就把孩子喜欢的书籍收起来,游戏、动画片等娱乐项目统统被叫停。这种“急刹车式”做法,非但不能让孩子收心,还激化了矛盾。8岁女孩琪琪暑期玩得很开心,经历“急刹车式”叫停后,不但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出现应激反应,父母一提醒就发脾气。

“焦虑传导式”教育让情绪无法纾解。出现“开学综合征”的,不仅有孩子,还有家长。家长不注意自我纾解情绪,焦虑就会传导给孩子。17岁高中生李敏假期作业没写完,父母担心他的学习计划没有制定好,开学后影响学习进度,结果父母和孩子都焦虑起来。

“开学综合征”轻症居多

专业人士表示,“开学综合征”并不是医学诊断的疾病名称,而是孩子们开学之初出现的一系列明显不适应上学状态的非器质性表现。

甘肃省心理卫生协会会长何蕊芳表示,“开学综合征”往往有三方面诱因:一是开学临近,学业压力突然增加。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假期放松,很快又进入紧张的学习状态,会不同程度感到不适应。二是家庭与学校环境具有较大差异,部分学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环境“切换”,会出现不适应。三是“社恐”行为也会间接影响学生开学情绪。学生在假期中有了短暂的“社交休息”,返校后需要与同学和老师加强联络。性格较为内向、社交能力缺乏的学生,容易出现心理负担。

据介绍,“开学综合征”通常出现在开学前后两周,大部分学生都是“轻症”,随着时间推移,经过家长、老师的耐心引导或自我调节,症状会逐渐消失。

“‘开学综合征’也有可能是孩子心理问题的日常表现,教师和家长应该多注意。”甘肃心和心理咨询工作室心理咨询师曲美娜表示。

以温暖互动为开学“暖场”

心理专家认为,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面对从假期到开学的快速“切换”,出现不适应很正常,家长应帮助孩子做好过渡和自我调节。

平常心看待“开学综合征”。曲美娜认为,家长应当学会“读懂”孩子的情绪波动,循循善诱帮助孩子开学“收心”。尊重孩子个性,合理进行引导和鼓励,减少孩子焦虑情绪,帮助孩子顺利过渡,逐渐适应学校生活节奏。

多关注孩子日常变化。何蕊芳认为,如果发现孩子有精神恍惚、食欲不振、身体不适、沉默寡言等症状,家长应先耐心倾听,了解孩子真实想法和需求,做好开导工作,必要时及时与专业医师沟通。

加强家校共育。浙江省衢州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胡欣红建议,教师应多注重与家长的沟通,根据学生需求提供个性化心理指导和帮助。例如,帮有学业焦虑的学生制定时间管理策略,为有人际关系困扰的学生提供社交技能训练,关注有特殊需求的群体,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等,以温暖互动为开学“暖场”,实现心灵的“软着陆”。(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新华每日电讯)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