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连云港日报
■ 人物简介
王淑兰,1930年11月生,山东省龙口市人,毕业于北京市佑贞中学。1954年参加教育工作,1958年调入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小学低年级班主任30余年,多次被评为区优秀共产党员。1978年10月被评为江苏省首批小学语文特级教师,1988年取得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1980年被评为市劳动模范,1982年被评为省劳动模范,1983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同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是江苏省第五届、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退休。
■ 教育故事
“六瓣花”是王淑兰老师的宝贝,这宝贝影响了几代人,其中既有学生,也有老师,它折射着王老师的育人智慧。
“六瓣花”既是王老师“生字开花”“组词造句”的教具,又是她对学生进行奖励的奖品。她在金黄的花蕊上写着一个生字,周围的花瓣上分别是生字组成的词语、句子。哪个孩子组词多、句子说得好,就可以得到王老师准备好的“六瓣花”的奖励。
这种既快乐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还有机会获得奖励的学习方式,让孩子们兴趣盎然,“六瓣花”成为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期待,更成为他们珍藏的记忆。
王淑兰老师还有两样宝贝,在她的课堂上同样熠熠生辉。
一个“宝贝”是“布袋子”。这个布袋子里装满了王老师亲手做的教具,课堂上,王老师就像变魔术一样一件一件地呈现出来。孩子们惊讶地瞪大眼睛,在趣味中获取知识。
另一个“宝贝”是“葫芦串”。当学生掌握了生字的“音形义”后,便让学生进行“字—词—句—段”训练。这样的语言训练就如同“葫芦串”一样,用字串成词,用词串成句,用句串成段,让识字教学始终保语言的整体性。
正是因为王老师的智慧,她的课堂成了孩子们语言训练的乐园,是孩子们思维火花迸发的天地。
王老师说:“要让孩子们学得快乐,教师就要多一份辛苦。”
“儿童语文”是王老师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她认为低年级语文教学要体现“趣”字,教学要贴近儿童的生活。
她深谙语文学习的规律,注重语文学习的人文性、综合性与实践性。她的语文针对孩子的身心特点,努力营造生动有趣、活泼快乐的课堂,孩子们“玩中学”“学中玩”。字、词、句、段的教学从不局限在书本,而是引领孩子们在生活中学习应用。
育人智慧源自对孩子的爱,对教师职业的爱,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爱。
王老师说:“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爱孩子。爱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感情基础,爱是打开孩子们心灵之窗的金钥匙。”
“爱”是王淑兰老师教育思想的精髓,“没有感动不了的孩子,而是看你爱不爱孩子。”王老师和孩子们在一起,脸上总是漾着灿烂的笑意,让孩子们感到温暖。她将每一位孩子都视如掌上明珠,特别是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孩子,王老师总是用亲切的话语、温柔的轻抚去鼓励他们,让他们爱学、会学,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师爱无痕,不留痕迹的爱才是最博大的爱。
王淑兰老师不单单爱孩子,她还爱学校里的老师们。在王老师的精心指导与培养下,解放路小学一代代名师脱颖而出。青年教师们在王老师身上感受着她对事业的爱,对孩子的爱,对课堂的爱。她亲自将一张张拼音卡片写好送到青年教师的手中,她亲手教青年教师修改教案,帮助他们对课堂精雕细琢……
王老师说:“教育需要有忘我的精神,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全心全意为孩子的终身着想,才能实现我们教育人的共同理想。”
■ 今日影响
解放路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华雪珍表示,今年王淑兰老师已经95岁了,但她一直关注着学校的发展。今天,老师们讲起她的故事,依然内心充满感动,洋溢着教师职业的荣光。
华雪珍表示:“解放路小学凝练了王淑兰老师的教育精神,引导青年教师向她学习,始终坚守儿童立场,秉持‘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的原则,呵护童乐时光,提升童乐视角,使教书育人和启智润心的过程彰显出母爱般的关照。”
多年来,解放路小学将弘扬教育家精神,融入学校及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学校以“童乐教育,同乐成长”为弘扬教育家精神的校本践行路径,致力于引领教师群体像教育家那样做好儿童的“大先生”。在启智润心、因材施教中塑造“童”之灵魂,夯实“乐”之底色,潜心护航儿童体验生命成长之乐、舒展之乐,并自觉升华教育使命、教育格局与教育智慧。
正是在王淑兰这样好老师的感召下,通过一代代老师的接续努力,解放路小学先后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校、省优秀教育先进集体等近百项省级以上表彰,童乐优师团队获江苏省“四有”好教师重点培育团队称号,培养了百十余名省市教学名师、苏教名家、特级教师、港城名师、骨干教师,省市“333”“521”工程高层次人才。2018年,学校应邀参展教育部与北师大联合主办的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