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9月10日电(记者周义)每年九月,地处闽西的白沙电力希望小学总是洋溢着别样的喜悦。孩子们踮起脚尖,盼望着远道而来的新老师;家长们聚在校门口,目光中写满好奇——他们翘首期待来山里任教的年轻人。
这一幕,尹依婷再熟悉不过。2002年,白沙电力希望小学刚刚成立,她是第一批学生。在这里,她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书本与课堂,也迎来了第一批从山外来的老师。
“他们总告诉我们,山的那边还有更广阔的世界。”尹依婷回忆说。从那时起,走出大山的梦想,悄悄在她心中播种。
斗转星移,19年后的2021年,尹依婷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企业工作,选择回到希望小学任教。她儿时的梦想在“接力”,她要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大山。
白沙电力希望小学建在龙岩市新罗区白沙村,距离市区约49公里。村民们常常看到尹依婷背着一个硕大的包,里面既装着生活必需品,又装着教案。当多数老师在下班后踏着暮色赶回城区时,她却选择留在空荡的校园,把省下来的通勤时间掰成备课的分分秒秒。
尹依婷还利用课余时间义务开设阅读课。“小时候,课本是唯一能摸到的‘书’,每一页都卷了边、泛了黄。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们从更多的书里汲取知识,也许是当年我淋过雨,想为他们撑一把伞的初衷吧。”她说。
2022年,国网福建电力援建的“电力爱心图书馆”在这里落成,近三万册藏书进一步打开了孩子们的视野。尹依婷鼓励学生自办班刊、开展“故事十分钟”活动,努力传递阅读的快乐。多年来,她指导的学生在各类征文、演讲、书法比赛中获奖21项。更可贵的是,她让山里的孩子相信:书中有路,山外有世界。
像她这样“走出去又走回来”的人,在电力希望小学并不止一个。在龙岩市连城县北团电力希望小学,58岁的吴昌德已默默坚守了28年。
1996年,刚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吴昌德放弃进城机会,回到家乡母校。那时的学校只有六间土坯房,眼前是水泥刷的黑板、木板钉的课桌,条件十分简陋。家人不解:“何必回来受苦?”他说:“我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我得回来报恩。”
为了劝学,吴昌德不顾山高路远,走遍周边村庄,一遍遍敲响农户的门。有孩子因贫辍学,他就拿出微薄的工资垫付书本费。有的家长干农活到很晚才回家,他还担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给他们辅导作业,晚上再一个个送回家。学生听不懂普通话,他把卧室改成“图书角”,自费买书,一字一句地教。
曾有私立小学高薪聘请他去县城工作,吴昌德拒绝了。他说:“孩子们不舍得我,他们流出的眼泪比这大山还沉重。”
2025年,恰逢国网福建电力希望工程实施30周年。三十年光阴流转,已有两万多名学生从全省13所电力希望小学毕业;七百位老师,至今仍默默坚守在山里的课堂。
“我们守在这里,就是要让下一代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山区孩子的梦想也能被照亮。”这是所有电力希望小学老师共同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