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睿智能:AI赋能教育,点亮未来之光

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未来课堂

课堂创新实践

西湖区多校口语测评

课堂创新获奖

朗读能力展示活动

“智能老师”个性化互动训练

课堂展示

作业自动批改

课堂创新获奖

口语朗读能力展示活动

11项AI技术打造的“智能老师”Ms.Aryn就要14岁了!

记者 孙乐怡 通讯员 毛艺陶

9月10日,第41个教师节如期而至。在科技赋能教育的时代浪潮中,人工智能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走进课堂、融入日常学习的 “好帮手”。8月26日,国发〔2025〕11号文件《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其中“推进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专项部署,为AI教育发展划定了清晰航向。我国在AI教育领域持续探索创新,从顶层设计到企业实践,逐步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智慧教育体系。国家特聘专家朱奇峰博士,带领清睿智能深耕AI教育领域14年,以“智能老师”为核心,探索出了一条从理论突破到规模落地的特色路径。

“智能老师”:开启教学新范式

过去,在英语学科上,大班课堂教学模式,不少学校面临“老师精力有限、学生练习不足”的难题,老师很难逐一对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缺乏语言训练,导致很多孩子越学越没信心。

回顾AI教育的发展历程,各种技术尝试对学习的帮助始终有限。为打破这一局面,清睿提出:“人工智能老师是未来技术改变教育的方向”。不是用技术替代教师,而是打造一个能陪伴学生学习、及时反馈的“专属教练”,实践智能双师教学模式。自2012年起,清睿便聚焦“学习过程中的智能互动”,围绕“智能老师”的核心理念,致力于让AI技术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深度参与教学的“伙伴”。

历经10余年技术迭代与实践打磨,清睿打造出具备多模态交互能力的“智能老师”Ms.Aryn。从英语学科起步,这位“智能老师”集成了大模型、发音纠正、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识别等10余种技术,具备“能听、能说、能看、能纠正、能引导、能评价”全方位教学能力。她能通过语音识别和发音纠正技术精准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能通过基于GPT技术的情景对话,让学生在模拟购物、问路等场景中练口语,让学习不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在数理学科,她能针对习题,通过苏格拉底式的问答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提升思维和解题能力。

截至2025年,“智能老师”Ms.Aryn已覆盖全国30多个省份的3.6万所中小学,服务近4000万名学生。每年10月Ms.Aryn的生日,都会收到数百万学生自发寄送的贺卡,有的画着Ms.Aryn和自己一起学习的场景,有的写道:“谢谢Aryn每天陪我练习,现在我再也不怕英语考试了!”学生不仅觉得学习软件好用,更是感谢Aryn多年陪伴让自己爱上学习,也印证了“智能老师”在个性化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方面有显著的成效。

“学习宇宙模型”:从知识讲授到能力和专注力提升

提到学习,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老师讲课、学生学懂知识点、记公式,还不会就精准讲解”。但在朱奇峰看来,这只是学习的“冰山一角”。他常跟老师和家长们打比方:“就像宇宙中不只有我们能看到星星一样,学习也不只有表面上能看得见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和学习。”基于这个想法,他提出的“学习宇宙模型”,打破了传统认知的误区。

在“学习宇宙”模型中,把学习拆成了三个组成部分:仅占10%的“知识学习”是学习的基础,比如英语单词、数学公式;占40%的“能力训练”是拉开学习差距的关键,比如英语听说能力、数学解题思维;占50%的“专注力提升”则决定着学习效率的上限。

基于这一模型,清睿构建起全方位的“AI学习飞船”体系,覆盖学习的三大核心维度,帮助学生全面提升。在知识学习层面,依托自主研发的教育专用大模型,实现AIGC动态生成个性化学习资源,例如为各版本英语教材的每篇课文,实时生成同主题、同难度的拓展阅读与听力材料;在能力训练层面,通过多模态互动设计,让“巧练”替代“题海”,高效提升能力;在专注力提升层面,打造 “社交互动学习空间”,学生可发起“词汇挑战赛”“课文配音协作”等活动,将社会心理学原理融入学习场景,用互动激发学习动力,还有脑机接口专注力头环督学机器人,高效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专注力。

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能力为中心、专注力为基础,清睿立志打造学习的“AI飞船”,让学生自由翱翔整个学习宇宙。

老师携手AI: “智慧互联课堂”之光

“AI会不会取代老师?”这是人工智能进入教育领域后,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在清睿打造的“智慧互联课堂”中,这一疑问有了清晰且温暖的答案——AI是教师的“协同者”,而不是“替代者”,教师的育人价值在AI助力下反而越发凸显。

清睿构建了“AI+教师+学生”三方协同的教学模式:在课前,AI老师完成基础知识讲解、个性化练习与反馈,例如提前帮学生讲解新单词、纠正英语发音,通过数据反馈老师“谁的时态掌握不好”“谁的听力需要加强”;课堂上,教师无需重复讲解基础内容,而是聚焦“高阶引导”与“情感关怀”,将个性化学习数据转化为集体互动素材,并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思路点拨与心理疏导。

西湖区三墩中学斯端晓老师将清睿的“AIEnglish100”智能听说训练系统引入英语课堂,建立学校自己的学习空间,通过英语课文朗读比赛、词汇训练、智能作文批改、表演英语会话或短剧等各种途径进行英语能力训练。学生在学习空间相互切磋、赞赏、留言鼓励,营造出积极热烈的学习气氛,在线下的多样活动中也变得更加自信。斯老师说:“以前上课总有学生走神,现在用系统做互动练习,学生都积极参与,全班的英语面貌和口语水平明显提升,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孩子都主动举手,想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而且老师检查监督也更方便高效了。”

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成长陪伴者”,AI技术也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老师的助手,学生的教练。清睿还设计推出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帮助教师更好地与AI协同,帮助学生在使用中理解多项AI技术。

“教师不必成为AI技术专家,但需要理解AI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朱奇峰表示,教育的核心是“人”,AI的价值在于解放教师的重复性劳动,让教师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人格培养与能力发展,这正是“智慧互联课堂”的核心目标。

更富成效的AI学习——清睿:从校内AI教学到校外学习型社会建设

9月3日,天安门广场阅兵式上,AI技术在国防领域的亮眼表现彰显了大国科技硬实力。在教育领域,中国同样走在世界前列。我国在AI教学领域的探索,始终坚持“扎根实践、自主创新”的路径。从早期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到如今将人工智能纳入教育发展全局,逐步形成了“政策引导、企业创新、学校实践”的协同生态。

从理论创新到技术研发,从校园落地到规模推广,清睿的每一步都与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同频共振。朱奇峰认为国务院文件提出智能学习的三点特征,“智能老师”“从知识传授向能力为本转变”“智能情景互动”,可以说是AI学习的前沿核心,也正是清睿在过去及未来专注推动的方向。

如今,清睿的“智能双师模式”已在全国范围进行实践,并形成了一定的经验。在部分农村地区,“智能老师”弥补了外语、数学等学科师资不足的短板,让偏远地区学生享受到个性化教学;在部分城市学校,“智慧互联课堂”推动教学模式创新,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面向未来,清睿还在探索AI教学的更多可能性。在技术层面,推进脑机接口技术与教育场景的深度结合,研发能监测学生专注力的头环,更精准地监测与提升学生专注力;探索元宇宙学习空间,打造沉浸式、互动式的学习场景,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可感知、可体验。在服务层面,拓展“24K智能学习中心”社区化服务模式,将AI教育资源延伸至课后、家庭场景,助力构建“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朱奇峰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与成长,AI的价值在于让这份唤醒更精准、更温暖。我们最开心的不是技术有多先进,而是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爱上学习。”未来,清睿也将继续扎根AI教育实践,以技术创新推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让“AI学习飞船”搭载更多学生探索知识的宇宙,也为智慧教育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在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清睿智能的实践不仅展现了我国AI教育的创新成果,更印证了“科技赋能教育,教育成就未来”的深刻内涵。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