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亦师徒,薪火永相传

本文转自:乌鲁木齐晚报

师生亦师徒,薪火永相传

——乌鲁木齐两代教师的教育守望与接力

市第113中学教师席蕊(左)与宋婧玥一起讨论工作。 (本报全媒体记者王煜摄)

  校园里,有的学生深受恩师影响,长大后投身教育事业,延续师生间深厚的情谊;有的学校则通过“传帮带”,让资深教师将经验与初心倾囊相授,助力新一代教师稳步成长。

  一代代教育工作者以爱为纽带、以责任为基石,让教育的薪火在一方讲台间熠熠生辉。

  师生缘——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一首老歌,唱出了无数师生之间的传承与守望。

  “我是因为丁老师,才决定当老师的。”9月8日,在市第42小学的办公室,青年教师史梦洁注视着身旁批改作业的丁梅,轻声说道。

  从2002年成为丁梅的学生,到2018年回到母校执教,再到结成师徒、共同耕耘,这段情谊仍在同一个校园里续写温暖。

  2002年,大学毕业的丁梅进入市第42小学,担任史梦洁所在班级的班主任。在史梦洁的记忆中,丁老师不仅课上得好,对孩子们也关怀备至。“那时候我最骄傲的就是能做她的小助手,帮忙收作业、管纪律。”

  最让史梦洁难忘的,是一场“磁带风波”。六一儿童节前夕,她不慎将舞蹈伴奏磁带洗掉了。“我当时挺害怕,以为要挨批评。”可丁梅却温柔地安慰她:“没关系,我们再买一盘。”这份宽容如一颗种子,在她心中生根发芽——“我也要成为像丁老师那样的老师。”

  2018年,史梦洁大学毕业,如愿考入母校任教。更让她惊喜的是,学校安排丁梅做她的“师父”。昔日的恩师,成了如今的引路人。

  从课堂教学到班级管理,从课题研究到比赛指导,丁梅毫无保留。“我刚工作时连电脑录课都不会,她就手把手地教我。”史梦洁回忆,有一次为准备公开课,丁梅陪她反复磨课到深夜,连手势和语气都细心推敲。“她总告诉我,教育不是灌输,是走进孩子心里。”

  在丁梅看来,史梦洁认真、负责、肯钻研。“她处理学生冲突时不急不躁,事后还主动复盘请教。这样的态度,让史梦洁进步特别快。”如今,史梦洁已成长为青年骨干教师,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多次获得学校表扬,但她始终铭记老师的教诲:“教育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用爱温暖心灵。”

  从师生到同事,她们用“我成了你”诠释了教育最动人的模样。

  青蓝契——以心传灯照亮讲台

  开学季的市第113中学,洋溢着青春与活力。看着新入职“00后”教师青涩而真挚的面庞,二年级(3)班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宋婧玥仿佛看到了八年前的自己。初登讲台的紧张与期待,她至今记忆犹新。

  “第一次上公开课,我在心里默念了无数遍台词,可一站上台,大脑还是一片空白。”宋婧玥说,是“青蓝工程”帮她度过了最初的迷茫。

  作为学校的优良传统,“青蓝工程”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为每位新教师匹配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宋婧玥的师父,正是教龄24年的席蕊老师。

  “那时我试讲了7次,席老师就听了7次。”宋婧玥回忆,席蕊从不泛泛而谈,而是从课堂环节、互动技巧到板书设计,一一给予细致建议,帮助她逐步建立自信。

  除了教学,班级管理、家校沟通等实际问题也常在师徒交流中得到化解。“师父常提醒我,遇到问题先别急,倾听和理解才是关键。”在席蕊的陪伴下,宋婧玥逐渐从青涩走向从容。

  更让宋婧玥欣慰的是,毕业后步入初中的学生仍会在教师节回校看望她,送上手写的贺卡。“这份幸福感,离不开师父当年的指引,也让我更理解‘传帮带’的意义——它不仅是经验的传递,更是初心的延续。”

  在乌鲁木齐的许多校园里,这样的“青蓝故事”仍在不断上演。从师父到徒弟,一代代教师以爱为桥、以心传灯,让教育的美好初心在岁月中熠熠生辉,也为每一个开学季注入温暖而坚定的力量。 (本报全媒体记者王煜 张梦婷)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9月10日 07:05[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