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洲时评丨筑牢防诈防火墙 上好大学第一课

大众网评论员 李彦涵

夏末秋初,又一批年轻学子迈入大学校门。在开启人生新篇章之际,各高校不约而同地将“防诈教育”作为开学第一课的重要内容。这不仅是及时的警醒,更是为青春梦想筑牢第一道安全防线。

诈骗手段看似花样翻新,其本质仍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大学生刚离开家庭庇护,对社会充满好奇却缺乏经验,恰好成为诈骗分子眼中的“易感人群”。从冒充客服到虚假兼职,从网络交友到套路贷款,每一起诈骗案件背后,都是受害者破碎的信任和受损的人生。防诈教育之所以必须从入学第一天抓起,正是因为安全意识需要像免疫系统一样提前建立,而非事后补救。

上好防诈这一课,关键在于转变教育理念。传统的说教式警示往往收效甚微,真正有效的防诈教育应该是“授人以渔”。不仅要告诉学生什么是诈骗,更要教会他们如何识别陷阱、如何保护信息、如何理性判断。就像教人游泳不能只在岸上讲动作,而要带入水中实践,防诈教育也需要通过模拟场景、案例剖析等方式,让安全意识成为条件反射。

更重要的是,防诈教育本质上是成长教育的组成部分。它关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关乎对复杂社会的认知,更关乎价值观的塑造。当学生学会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在信息洪流中保持批判思维,这种能力将不仅用于识破骗局,更会成为他们终身受用的生存智慧。大学的第一课教会青年的不应只是知识,更应是守护未来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防诈不应是大学的“独角戏”。学校需要构建持续性的安全教育体系,将防诈意识渗透到日常教学管理中;家长需转变“孩子上大学就放心”的观念,保持适度关心和及时提醒;社会各界更要加大打击力度,净化网络环境。只有形成多方合力的防护网,才能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

大学是追梦的起点,而不该成为诈骗的受害现场。让防诈教育成为开学第一课的标配,是为青春保驾护航的负责任之举。当每位学子都能练就识诈的“火眼金睛”和防诈的“金钟罩”,他们才能在求知路上行得更稳、走得更远,这或许正是大学送给新生最实用也最深刻的人生课程。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