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这所中学火了!AI机器人、3D打印全安排,学生玩转黑科技!

走进东莞市长安实验中学的校园,一股浓郁的科技气息扑面而来。在人工智能科技长廊里,学生们围聚在会“说话”的机器人旁,热烈讨论着编程逻辑;科创中心内,少年们专注地对着电脑屏幕调试代码,一旁的3D打印机正忙碌地“吐”出他们精心设计的非遗文创模型;而在AI自习室中,有的学生运用大模型工具拆解《红楼梦》复杂的人物关系,有的则对着智能体刻苦练习英语对话……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正是长安实验中学深耕人工智能教育的鲜活缩影。

2024年,长安实验中学凭借其在科学教育领域的卓越表现,荣获广东省首批科学教育示范校称号。同年,学校进一步加大科学教育投入,创办了少年科学院。以此为契机,学校配备了计算机教室、无人机教室、科创中心、AI自习室、科创实验室等十大人工智能教学场域,精心打造了可视化的人工智能科技长廊和体验式的人工智能科创中心,实现了学生编程及人工智能课程线上线下融合的“智教”模式,以及学生创想与实践相结合的“慧学”理念。此外,学校还积极拓展校外资源,围绕“人工智能+教育”,与长安镇内的知名企业、科技馆等多个智慧创新基地建立了紧密联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育人空间。

从“AI+X”到“醒狮机器人”,跨学科融合让学习焕发出新的活力。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AI教育已深深融入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语文课上,老师借助大模型工具引导学生解析课文中的诗句,随着指令的输入,屏幕上呈现出动态漫画,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诗人创作时的所见所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长安实验中学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人工智能为纽带,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了独具特色的“AI+X”跨学科课程体系。在AI+语文课上,大模型工具助力名著赏析,使诗歌中的诗人形象跃然屏上;AI+英语课堂中,智能体模拟听说练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AI+美术项目里,学生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进行美术创作,不仅提升了审美素养,更培养了综合能力。

“真实问题驱动的项目学习,让学生不仅掌握了AI技术,更培养了计算思维与跨界创新能力,AI成为撬动各学科学习的有力支点。”长安实验中学教师李彩如是说。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特别设立了“AI+非遗”项目,学生运用图像识别技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分类研究,并将成果融入美术课的手工创作与文化课的知识学习中,通过信息技术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学校采用“AI社团+竞赛团队”双轨模式,组织学生参与“智慧校园”改造、社区老龄化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如设计语音控制节能系统、开发陪伴机器人对话系统等。学生小刘和小沈曾为优化“醒狮机器人”付出诸多努力,这个作品最终斩获广东省信息科技创新大赛智能博物初中组冠军,能够讲解春节习俗并与人对对联。“一开始我们只想让醒狮‘活’起来,但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岭南民俗资料,现在我对岭南醒狮文化有了深入了解。”小刘感慨地说。另一群学生设计的“智能情感树洞”,集人脸识别、匿名留言、智能聊天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同学们倾诉心事的温馨角落,该作品也荣获东莞市创客嘉年华设计未来项目二等奖。

从实验室的灯光到领奖台的掌声,长安实验中学用扎实的努力打磨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据统计,2025年,学校在粤港澳信息创新大赛中荣获智能博物项目广东省冠军、3D航空航天机器人项目省二等奖及三等奖;连续两年被评为东莞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赛的优秀组织单位,并包揽机器人擂台赛的冠亚军;2024年,更是摘得“飞向北京·飞向太空”全国青少年航空航天模型教育竞赛活动全国总冠军,共获得全国一等奖9项。近几年来,学校在各类比赛中屡获殊荣,获得优秀组织单位称号20多次,学生斩获全国奖项50多项、省级奖项80多项、市级奖项200多项。教师团队同样表现出色,3份作品在市级AI课程资源比赛中获奖,并被推选参加省级评比。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学生们数百小时的算法调试与团队协作,也是学校“以赛促学”理念的成功实践。学校每周开展科技社团活动,教授人工智能原理知识和机器人编程技能,并组织最强师资团队对学生进行集训,为参加广东省粤港澳信息科技创新大赛、东莞市青少年创新大赛、东莞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竞赛等做好充分准备。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培养体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设计了阶梯式课程:七年级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打好基础;八、九年级则深入探究人工智能原理并进行创新开发;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加入“人工智能拔尖人才培养计划”,跟随导师开展课题研究。2024年,学校立项市级课题《初中人工智能拔尖人才的培养策略研究》,形成了“教学-研究-优化”的良性循环。2025年,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各学科融合的课题研究,进一步推动全校范围内的人工智能学习与推广。此外,校内教师的相关论文多次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

然而,AI实验室的推进过程并非坦途。校长陈雪晨坦言:“最开始设备不足,学生想练习都得排队。”但他坚信,AI教育绝非跟风之举,而是为孩子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为此,学校积极筹措资金,联合长安本地企业共建功能齐全的AI实验室;针对学生基础差异较大的情况,推出“分层任务卡”,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无论技术如何变迁,教育的本质始终是培养完整的人。”这是陈雪晨校长常挂在嘴边的话。师资队伍建设也是关键一环。学校采取“内培外引”策略: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省市“AI师资种子计划”,与东莞理工学院合作开展“AI教师定向培养”;邀请企业工程师担任“周末导师”,带领学生参与实战项目;并为每位老师提供AI赋能的指引用书,从DeepSeek备课到智慧平台“AI教育联盟”,全方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如今,腾讯校校通智慧校园平台校园助手智能体“大和”“小和”已成为师生们的得力帮手——“大和”负责校园政务管理,“小和”则专注于处理学生事务,让老师们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研究中去。

展望未来,长安实验中学人工智能教育的蓝图已然清晰可见:一是完善人工智能设施建设,实现从基础学习到创新实践的一站式覆盖;二是丰富课程体系,开发“AI+艺术”“AI+环保”等特色课程,深化与东莞理工学院的合作,共同完善莞育AI平台;三是持续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加强校际合作与交流,发挥区域辐射引领作用。“希望从这里走出的孩子,不仅会用AI,更会创造AI,懂得用技术温暖世界。”陈雪晨校长满怀期待地说。

文、图|记者 王俊伟 通讯员 长安宣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