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字技术融入终身教育

  作者:徐东涛 郭林(浙江省委党校浙江省“八八战略”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教授、主任)

  当前,在数字技术的有力支撑下,“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正加速落地生根,展现出蓬勃生机。数字赋能深刻重塑着成人成长需求与专业教育资源的对接方式,构建起前所未有的融合生态,也为破解成人学习困境、提升专业人才供给质量开辟了新路径。

  数字技术赋能

  专业教育迈向可及、精准、高效

  数据显示,我国在线成人教育用户规模已突破4亿人,数字渠道日益成为专业知识获取的主流途径。慕课、直播课堂、录播课程等数字载体,将学习场景从固定教室延伸至移动终端,有效解决了成人学习者的工学矛盾,大幅降低了学习成本。

  成人学习需求目标明确,为此,要借助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精准识别个体需求,实现“需求识别—资源匹配—效果反馈”的闭环,提供“量身定制”的学习路径与资源,驱动个性学习,提升教育供给精度,提升学习支持的有效性。为了使成人学习者便捷触达专业前沿知识与技能,还可通过数字模拟、VR/AR等技术构建虚拟专业场景,使学习者在非实操环境下也能有效积累专业技能经验,加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此外,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数字素养已成为现代专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将其深度融入专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应开设“数字工具与专业应用”必修课程;企业要将数字技能纳入岗位培训和晋升评价体系;社区要提供常态化数字生活与学习支持服务。

  弥合鸿沟提升质量

  让融合成果普惠共享

  深化数字赋能教育融合,亟待解决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确保其成果真正惠及每一位学习者。

  尽管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持续提升,但在农村、老年等群体中,“不会用、用不起、不敢用”现象仍存。破解之道需“软硬兼施”:硬件方面,加大农村及偏远地区5G网络、智慧教室等新基建投入,推进数字设备适老化改造;软件方面,要系统开展针对老年人、低学历群体的数字素养普及培训,开发推广简洁易用的学习平台界面,消除技术使用障碍。

  同时,当前在线专业教育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重量轻质”倾向,部分课程简单“书本搬家”,互动性、实践性不足。对此,必须建立健全在线教育质量标准与监管体系:教育机构应组建“行业专家+资深教师+技术人员”的复合型课程开发团队,确保内容的专业性、前沿性与实用性;监管部门需强化准入审核与动态抽查,对劣质课程实施“黑名单”管理;行业协会可推动建立第三方课程评价机制,使学习者反馈成为质量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数字赋能不仅要求学习者掌握工具使用技能,更需具备甄别信息、驾驭工具与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协同共治

  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终身教育生态

  数字赋能教育融合的本质,是通过技术重构教育要素,实现成人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理念、内容、方法上的系统性变革与深度耦合,核心在于使专业教育更契合成人发展规律,使成人学习有效对接专业发展需求。这需要政府、教育机构、企业等多方主体协同发力。

  政府部门需强化顶层设计与基础保障。要持续优化数字基础设施布局,重点保障薄弱地区网络覆盖与服务;深入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关注;完善在线教育质量监管与行业规范,营造清朗健康的数字学习环境。

  教育机构需深化数字化转型创新。要主动整合前沿专业资源,着力开发互动性强、实践导向鲜明的优质在线课程;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学习体验与效果。

  企业需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要发挥洞悉行业前沿和岗位需求的优势,积极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符合产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探索开放内部优质培训资源,共建实践平台,推动“学习—实践—就业”的有效衔接。

  回归育人本质

  在融合中实现成才与成人的统一

  技术的迭代将持续拓展教育融合的深度与广度。但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人。在推进数字赋能教育融合的进程中,必须始终坚守育人初心。

  警惕“唯技术论”。避免过度追求技术炫酷而忽视成人学习者的真实需求与情感体验。线上学习要与线下实践有机结合,数字工具应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而非替代真实的人际互动与情感联结。在数字赋能教育融合的浪潮中,唯有坚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初心,方能避免陷入工具理性陷阱,实现成才与成人的辩证统一。

  坚持质量为本与人文关怀。不能因追求资源规模而牺牲教育质量,不能因强调效率提升而弱化教育应有的人文温度。成人学习不仅是知识传输,更是情感共鸣与价值塑造的过程。数字赋能的价值,在于助力每位学习者在数字时代找到个性化的成长路径,要让学习者在专业精进中确证自我价值,在服务社会中完善人格修为。当数字赋能真正扎根于人的全面发展,它才能同时点亮“专业之才”与“人格之美”。

  《光明日报》(2025年09月02日 1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9月02日 10:07[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