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班级只有30人,教学会怎样?”8月28日下午,南京市天正小学教育集团报告厅里,一场面向全体行政干部的暑期专题培训给出了生动答案。南京市教学研究室副主任杨健以公益讲座《聚焦差异: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开场,三所集团校轮番登台交流“新优质小班”教学改革路径,让现场教师直呼“干货满满”。
集团总校长,天正小学书记、校长黄健携手集团全体行政干部、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共同参加此次培训。紫竹苑小学副校长张慧主持活动。
杨健副主任在讲座中系统梳理政策脉络,他认为,新型优质小班制并非单纯缩减班额,关键在于通过教学全流程的优化,让每个学生获得适配的学习支持,“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针对新型优质小班制教学实验推进中的重点问题,杨健副主任结合学科特质与学生认知规律,提出“阶梯式推进”思路,目前的大班学校要积极做好理念准备与方法探索,小班额教学要持续深化实践研究,加快走向小班化教学。他特别强调,教师需主动更新教学理念,打破“以教为主”的教学习惯,通过校本教研积累差异化教学方法,真正将“对全体学生的高期望”转化为“为学习而设计”的教学行动。
随后,集团三所学校中层行政代表聚焦“新型优质小班制:我们的突破点”话题分享各校探索小班化教学的实践经验。
紫竹苑小学王宁主任回顾学校自2012年进入南京市小班化研究行列以来的历程。学校秉持“幸福每一个”的理念,打造“拔节·生长”课堂,班额控制在30人左右。针对教师对“启学日志”(记录教学追求与自我改进的工作手帐)“不会用、不愿用”的问题,学校通过“分层培训”破局:青年教师组团研究,中老年教师配备范例、组建互助小组,还将日志纳入教学随笔评比,让教师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运用”。
南昌路小学则把“打破边界”玩出了花。朱怀莹主任回忆,20年前学校就试水小班化,如今再升级。在空间上,从“秧田式”课桌布局升级为“校内无边界成长圈”,还计划搭建虚拟智慧学习场域;课堂上,创新“自己学—一起学—跟我学”三段递进模式,用分层任务单和智能批改精准匹配学生节奏;课程上,拆解出基础、拓展、实践三大模块,教师可像“搭积木”一样为学生定制学习方案,让“艺韵文化”特色与个性化教学深度融合。
天正小学则把目光投向“评价”。张曼副主任结合本校“适合教育”理念,分享课堂中落实优质小班化教学的设想:通过推荐跨学科与项目式学习,设计具身实践活动,升级小组合作学习,确保教学能适配不同学生的需求,让“适合的教育”进一步助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活动最后,杨健副主任对大家的发言进行了精准有效的指导和点评,并受邀与天正小学黄健书记校长、李娟副书记、蔡宁副校长一起为集团各校行政赠书《提升教学实力:建设学业领先的学校》,黄健总校长表示,后续集团将通过共读共研共享共创等方式,带领各位行政把书本中的智慧转化为课堂与管理的双重效能,不断提高集团行政干部的教学力和引领力。
通讯员 陈志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贺东婷
学校供图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