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乡村教普通话,孩子一句话感动全队,未来会怎样?

一群大学生,背着书包,带着热情,走进山东菏泽和烟台的乡村小学。他们不是来旅游,而是要帮孩子们学好普通话。这件事听起来简单,却可能改变孩子们的未来。

土建学院的燃梦公益支教队,在老师李沛东的带领下,走进乡村。他们要干啥?教孩子们说好普通话!为啥要教这个?因为普通话不只是说话的工具,它能让孩子们走得更远,看得更宽。乡村的孩子,有些只会说方言,出去外面交流就费劲。支教队想帮他们跨过这道坎。

活动持续一个月,支教队员们可没闲着。他们直接上手,教孩子们怎么发音。不是干巴巴地讲语法,而是带着孩子们看口型、听语调。比如,教“平舌音”和“翘舌音”时,队员们张大嘴,慢动作示范,孩子们看得直乐,学得也快。数据上说,全国70%以上的人能流利使用普通话,但在一些乡村,这个比例低到50%以下。普通话推广,就是要让每个孩子都能自信开口。

课堂上,队员们还搞起了绕口令比赛。孩子们争着喊“四是四,十是十”,笑声不断,胆子也变大了。有的孩子一开始害羞,连话都不敢说,几天后就敢抢着上台表演了。支教队还组织诗歌朗诵,选的都是《静夜思》这样耳熟能详的诗。孩子们读着读着,普通话越说越顺,脸上全是笑。

除了教发音,支教队还设计了情景对话。比如,假装去菜市场买菜,让孩子们用普通话问价格、讲价。有一个小男孩,学了几天后,跑去跟队员说:“老师,我昨天用普通话跟村里卖西瓜的大叔聊了几句,他夸我讲得好!”这种小进步,看得队员们心里暖乎乎的。

支教不只是教语言,队员们还给孩子们讲别的知识。他们开讲座,讲党的历史,讲科学小实验,还教画画和简单的英语口语。有一个孩子,第一次画画时不敢下笔,支教队员手把手教他画了一棵大树。后来,那孩子每天都拿着画本找队员,嚷着要学新画法。这样的场景,让人觉得教育真有魔力。

课后,队员们也没闲着。他们跟孩子们一对一聊天,了解他们的生活。有的孩子说,家里人忙,没空管学习;有的说,想去城里看看,但怕不会说普通话被人笑。队员们就鼓励他们,告诉他们普通话就像一座桥,学会了就能走得更远。有一个小女孩,平时不爱说话,后来跟队员聊开心了,主动说想学好普通话,将来去大城市读书。

带队老师李沛东说,教育就像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普通话推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每帮一个孩子,他们就多了一分信心。据统计,2024年全国乡村小学的普通话普及率比十年前提高了20%,但还有很多孩子需要帮助。支教队想做的,就是让更多孩子敢开口、会表达。

支教队还跟当地政府和学校合作,商量怎么让普通话推广更有效。比如,他们发现有些孩子学了普通话,回家没人练,很快就忘了。于是,他们建议学校多搞些活动,比如普通话演讲比赛,或者让孩子们用普通话讲故事。这样的活动,能让孩子们觉得学普通话不只是任务,还挺好玩。

这次支教,队员们也学到不少。他们发现,乡村的孩子虽然条件不如城里,但特别纯真,学东西特别认真。一个队员说:“有天晚上,一个孩子跑来送我一个苹果,说谢谢我教他说话。那一刻,我觉得这趟来得太值了。”这样的小故事,成了队员们最珍贵的回忆。

普通话推广这件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它关乎每个孩子的未来,也关乎乡村的发展。中国现在越来越重视语言教育,2025年计划让全国80%的人都能流利说普通话。支教队干的,就是这份事业的小小一环。他们希望,孩子们学会普通话后,能更自信地面对世界。

这件事让人忍不住想,普通话到底有多重要?你觉得学好普通话,能给孩子们的未来带来啥改变?或许,每个孩子开口说普通话的那一刻,就是他们走向更大世界的第一步。


(教育责编:拓荒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