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开封日报
康冀楠
“发展老年教育,是守护老年人精神家园、提升生活品质的‘暖心工程’。”
退休后重新“上学”了,给孩子打电话时“汇报”一下学习情况……这乍一听好像是讲故事,其实这已然是我市部分老年人退休后的日常。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阶段,如何让广大老年人在衣食无忧的同时,享有更加丰富健康的精神生活,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发展老年教育,是守护老年人精神家园、提升生活品质的“暖心工程”。
积极开展老年教育活动,让老年人有机会不断接受教育、学习新生事物,丰富他们的生活,提升其适应社会的能力,让他们的晚年生活不再是暮气沉沉的夕阳,而是充满色彩与生机的朝阳。
“银龄一族”为何重返“学生时代”
早些年,一些人对老年教育的认知存在误区,那就是“老年教育是个小众群体的事”。其实,老年教育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事,也不仅仅局限于老年事业,而是一个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民生问题。
这是因为,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快速到来,老年人这一群体越来越庞大,退休后的老年人如何过好自己的晚年生活,成为全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而且,近年退休的老年人大都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孩子们长大了后有了自己的家庭,使得家庭空巢化,孤独、压抑等情绪笼罩着一些老年人。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老年人的活力和生机依然如故,他们对生活的欲望和需求不亚于年轻人。他们大多有知识、有文化、有阅历,视野开阔,兴趣广泛。他们可以重新走入校园,通过学习挖掘自身的潜能,做过去想做而没能做的事情,实现埋在心里的愿望。他们借助于老年教育,希望能够重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继续参与和融入社会生活。
早在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对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扩大老年教育供给、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作出部署。2023年3月,国家老年大学正式挂牌成立,成为老年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近年来,国家层面“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等一系列举措出台,激发了多种主体的办学积极性。此外,一批“新老人”乐于学习新知识,也愿意为提升自己而投资,由此催生了一大批市场化老年教育机构与公办老年大学错位发展。我国老年教育正从单一模式走向政府办学、公办民助等多元化办学模式。
在开封,老年人群体日益庞大。我市高度重视老年教育事业,深入推进文化惠民,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文化成风化人,大大提升了老年群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除了市老干部大学等老年教育机构开展各项教育培训之外,各社区还经常举办老年书法交流会、老年人书籍阅读交流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为辖区老人搭建了一个增进感情、增长才艺、融洽邻里关系的桥梁。
在课程设置上要学会“赶时髦”
在迈入老龄化社会的今天,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和学习需求增长较快,当前老年教育发展仍面临一些“堵点”与“难点”,发展老年教育的形势和任务更加紧迫。
认知偏差仍是首要制约因素。部分家庭对老年教育的价值认知存在明显短板,将老年人角色简单定位于“家庭照护者”,甚至认为参与学习是“不务正业”。这种观念直接导致家庭支持力度远弱于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投入,客观上形成了老年群体提升自我的现实障碍。
教育资源结构性短缺问题突出。城市热门老年教育机构“一座难求”现象普遍,优质课程供需失衡。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地区老年教育发展明显滞后,基层教学点覆盖率不足,难以满足乡村老年人就近学习的迫切需求。
课程供给与需求错配现象亟待改善。部分机构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更新缓慢,而当代老年人学习需求已呈现显著多元化特征。值得借鉴的是,上海、杭州等地创新开设的直播电商、短视频制作、智能设备应用等课程广受欢迎,部分个性化课程甚至出现“秒光”现象,印证了市场需求导向的重要性。破解这些难题,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与资源投入,优化老年教育布局,推动老年大学向街道、社区、乡村延伸,建设更多“家门口的老年学堂”;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老年教育,形成多元办学格局,丰富教育资源供给。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已经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充裕、身体健康,他们更渴望精神生活的丰富。我们要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在学习中实现价值,共同绘就一幅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银龄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