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12345”心理育人新范式

本文转自:广西日报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构建“12345”心理育人新范式

梁 萍 李丽清

梁 萍 李丽清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学生心理健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直面高职院校心理育人体系碎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脱节、数智化应用不足、家校医社联动薄弱,特殊群体干预精准度欠缺等痛点,创新性构建“12345”心理育人模式。即以提升心理健康素养为一个核心目标,依托预防性“心理问题应对联合体”与发展性“心理发展赋能共同体”两翼护航,搭建“预防—预警—干预”三维防护体系,整合“家—校—社—医”四方资源,形成“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咨询服务、预防干预、平台保障”五位一体工作体系,为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筑牢防线。

相关实践探索被列入2024年校级教改项目“基于数智化场景建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育创新实践研究”(GYJG2024018B)、2021年校级思政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构建以社会支持系统为内核的协同心理育人模式探索”(GYSZ2021006B)和2024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2024SZ077),取得阶段性成果。

组织与流程重构,打造协同育人“强引擎”。打破部门壁垒,成立由校领导牵头、16个二级单位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实施“纵向贯通+横向联动”机制。二级学院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心理中心统筹各方资源落实育人任务。重构“五位一体”闭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年均开展心理实践活动超100场次,学生参与率超90%;心理中心年接待咨询个案近500人次;建成大数据平台,实现“普查—排查—辅导—追踪—干预”全流程管理。

三维教学创新,培育心理素养“硬实力”。创新“认知—情境—行为”三阶教学模式——课堂专题教学系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自助技能;利用仿真、跨学科融合、社会联结等场景沉浸式应用开展模拟训练;通过五育融合心理实践活动强化行为,实现心理素养从知识理解到能力迁移、行为固化的三阶段跃升。

数智化场景赋能,解锁精准育人“新范式”。以数智技术支撑,构建“时间—空间—认知”三维场景。开发校本“心理慕课”提供在线资源;打造VR心理训练室开展沉浸式训练;利用云课堂平台分析课堂行为数据,生成心理状态画像优化教学;大数据驱动下建立“心理档案—行为轨迹—预警干预”动态模型,智能预警系统实现“黄—橙—红”三级预警的“一人一策”精准干预,显著提高预警准确率与早期干预成效。

四方协同联动,织密社会支持“防护网”。家校协同,开设“家长心航”在线课程,编制危机干预会商及分类干预制度,规范沟通流程;医校合作,与专科医院开通转介通道,实现“学校评估—医院诊疗—康复跟踪”闭环管理;朋辈互助,建立“校—院—班—寝”四级预警网络,年均成功干预案例超90例。

特殊群体精准干预,定制个性成长“路线图”。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差异化干预,为人际适应困难学生开设“社交力工作坊”,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双轨支持系统,为学业困难学生开展训练营。为特殊群体建立专属心理档案,由“心理教师+辅导员+家长”每月联合评估,动态调整支持方案。

“12345”心理育人模式,以系统思维、数智技术和协同机制推动创新,为职业教育心理育人提供了兼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广工院方案”。一是学生心理素养明显提升。历年监测显示,学生心理异常检出率下降,心理服务满意度提升,职业适应期心理问题发生率降低。二是学校心理育人品牌辐射区域。学校两次入选广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标准化建设单位,获“广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认定,3项案例获自治区典型案例,在自治区高校心理教学能力比赛中获奖10余项。三是构建心理服务新生态提升社会影响力。与社区共建实践基地,开展科普服务居民,心理服务进乡村项目覆盖留守儿童,成果经验在全国职业院校学团工作研讨会等平台推广,构建“高校—社区—乡村”联动服务生态。

未来,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将深化数智技术应用开发“心理发展动态预警模型”实现智能预测,整合社会资源联动构建“社会支持资源地图”,开发不同群体专项支持方案提升育人精准度,向“智能精准、多元共生”心理育人新阶段迈进。

(作者单位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责编:拓荒牛 )
2025年08月26日 09:12[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