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挺有意思,“放手”这俩字,听着轻巧,真要做起来,比教幼儿园孩子背圆周率还难。
比如谈恋爱那会儿,对方发句“我们暂时分开吧”,你能抱着枕头哭到天亮,边哭边给闺蜜发消息“我放手,祝他幸福”;可轮到养娃,别说分开了,孩子袜子叠成两层还是三层,你都得蹲下来重新叠一遍,嘴里还得念叨“这样才利索”。
你说讽刺不?
爱人走了都能强装洒脱,孩子刚进高中宿舍,你站在走廊里能愣半小时,心里空落落的,比失恋还难受。
所以家长与生俱来的这种“放不下”,说白了就是揣着颗“我怕你不行”的心。
怕孩子洗袜子洗不干净,怕孩子晚上玩手机忘了写作业,怕孩子选的兴趣班将来没出路。到最后,连孩子走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你都想掺一脚。
就这样,家长嘴上天天喊“你得独立”,手里那根“指挥棒”攥得比谁都紧。
就像开车,孩子明明坐的是主驾,你非得把着方向盘说“往这边打”,孩子伸手想试试,你立刻拍开他的手:“别动,容易出事!”
时间长了,孩子索性往后一靠,反正有人掌舵,自己看风景就行。
第一、别管太细
见过不少家长,孩子都上初中了,书包还得自己背着;课本每天晚上帮着整理好,连哪页夹了书签都记得清清楚楚;甚至袜子内裤,都得攒到周末带回家洗。
问他们为啥这么拼,都说“孩子学习忙,这些小事我来就行”。
可这哪是帮啊,分明是把孩子该学的本事,悄悄揣进了自己兜里。
前阵子碰到个高一家长,愁眉苦脸地说,孩子住校第一个月,周末拖着个大箱子回来,打开一看,底层全是脏袜子,塞在塑料袋里,都有点发潮了。问孩子咋不洗,孩子挠挠头说:“以前都是我妈洗,我不知道放多少洗衣液,怕洗坏了。”
你看,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连双袜子都搞不定,这哪是学习好,分明是家里有个“全职保姆”兜底啊。
所以独立这东西,不是到了大学突然开窍的,是每天叠一次被子、洗一次碗、自己记着带钥匙,慢慢攒出来的。
孩子早晚得自己闯社会,到时候没人帮他叠被子、洗袜子,碰到点小麻烦,比如打印机卡纸了、公交坐反了,他不得慌得像没头苍蝇?高中本来就是练手的地方,你退一步,他才能往前挪一步。
你要是寸步不让,他这辈子可能就站在原地打转了。
第二、学会尊重
家长最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听我的准没错。”
可孩子心里未必这么想,说不定正翻着白眼吐槽:“您吃的盐要是过期了,我跟着吃不得闹肚子?”
再者,高中生早就有自己的小想法了。
有的孩子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钻画室,对着画板能画到半夜;有的周末泡在实验室,对着烧杯试管能琢磨一下午;还有的一到操场就像上了发条,跑八百米比谁都冲得快。
这些时候,要是家长凑过来说“画画能当饭吃?赶紧把画板收了”“摆弄那些瓶瓶罐罐有啥用?不如做套数学题”,你猜孩子会咋样?
十有八九是把画笔往抽屉里一塞,实验室也不去了,操场也不跑了,上课趴在桌上走神,成绩掉得比股市暴跌还快。
所以,尊重不是你说“行吧你随便”,然后转身就叹气;是真把选择权递到孩子手里,告诉他“选了就得认,出了问题自己扛”。
他自己选的路,哪怕摔个跟头,疼了才知道下次要绕着坑走;你要是提前把所有坑都填平了,他这辈子都学不会看路,走三步就得回头看看你在不在身后。
第三、不要包办
放手不是撒手不管,是看着孩子犯错,憋住想帮他的冲动。
就像孩子做题卡壳了,你别急着拿过笔说“应该这么做”,不如指着题目问他“你觉得哪里卡住了?要不要换个思路试试”。等他自己解出来了,眼睛亮得像揣了颗星星,那时候他才明白“原来我自己也能行”。
生活里的小事更明显。
第一次让孩子洗衣服,他可能把深色和浅色混在一起,白T恤染成了淡粉色;第一次让他收拾房间,书桌上的笔扔得到处都是,被子叠得像块面包。你看着肯定着急,想冲过去重新弄,但真别。
那点狼狈算啥?
就是这些手忙脚乱的瞬间,才让他慢慢学会“下次要把衣服分开洗”,“收拾完得检查一遍”。
如果你嫌他做得不好,他就真的永远做不好。
去年邻居家孩子第一次学做饭,炒个西红柿鸡蛋,盐放多了,炒得黑乎乎的。他妈没骂他,就说“明天再试试,少放点盐”。现在那孩子,炒个土豆丝比他妈还好吃。
父母该做的,不是把他的人生擦得一尘不染,是他摔了跤,递张创可贴,等他站起来了,说句“接着走,我在这儿”。
说到底,孩子上了高中,家长最该干的,是往后退两步,从“总指挥”变成“旁观者”。
别再想着替他安排每天穿什么衣服、报什么兴趣班,也别总盯着他的错题本说“这里该改”。你退一分,他才能往前长一分。
有时候真觉得,家长这控制欲,比小区门口的门禁还严,孩子想自己走两步,都得先看你脸色。
谁不希望孩子一辈子顺顺当当?
可顺顺当当不是你替他铺好路,是他自己学会跨过坑、绕开坎。高中的孩子,早就不是需要你抱着走的小不点了,他们需要的不是司机,是坐在后排的乘客。
系好安全带,看着他打方向盘、踩油门,哪怕偶尔有点颠簸,也别急着抢方向盘。
能做到这点的家长,才是真的读懂了教育。
编辑:李慧
一审:李慧
二审:汤世明
三审: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