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期间,广州一系列“显眼包”考生凭借个性表现出圈。如今,高考各批次有序录取,他们的去向如何?羊城晚报记者独家获悉,广州市执信中学的“歌剧哥”,目前已通过强基计划“上岸”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基础医学专业。
每次中考、高考放榜后,学霸往往成为“流量密码”,家长和公众的关注点通常是“别人家孩子”的学习经验和方法,但其实每个孩子的天赋和能力不同,学霸的经验和方法如果这么容易拷贝,那天下就全都是学霸了。所以,关注学霸究竟应该关注什么?讲真,是他们的学习动力来自哪里,以及他们对自身成长成才的感悟。
立志基础医学 做“有点用”的研究
执信“歌剧哥”名叫袁启宸,是一个开朗活泼、勇于尝试的大男生。
高中时期外公病逝,袁启宸萌发了学医的志向,加之执信中学与中山大学一脉相承,因此他的首选就是中大中山医学院。而基础医学的学习和研究目标,就是探寻健康与疾病的本质、规律,以及发病机制等,这一方向也与他的志向相契合。
报考之前,袁启宸对基础医学做了一定的了解,“打个比方,临床医学就像是开车,而基础医学则像是造车,我们的目标就是研究怎样造更好的车,怎样跟医生一起合力把病人送到健康的彼岸。”谈到未来,他对科研生涯也作了心理准备:“最低目标是做出来的不是科研垃圾,起码要能有点用。”
跟“刻板印象”中的“理工男”稍有不同的是,袁启宸不偏科,每一科都很平均,文科也很好。“小学、初中学过奥数,高一开始主要是跟着学校和老师的节奏走,以及参加学校组织的数学竞赛培训,在高中时参加全国数学高联竞赛,获得省级二等奖”。
从五音不全到“歌剧哥”
谁能想到,能在考场外高唱歌剧的袁启宸,其实小学期间五音不全。
升入初中(广州市铁一中学)后,一次偶然的机会,袁启宸替补进入学校合唱团。在排练中,他感受到不同声部的美妙变化,“仿佛置身于森林中,不同声部构成一棵棵高矮不同的大树,感官被层层包裹,丰富有趣。”通过参加学校合唱排演,启宸对声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进入执信中学高中后,他又尝试合唱指挥,并入选国旗班,担任国歌指挥。高二时,偶然看到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里的唱段《大教堂时代》,让他迷上了音乐剧,尤其喜欢古典音乐,是歌剧粉丝。为学唱歌剧,他开始自学拉丁语、意大利语,研究喉位控制技巧,感受角色的不同表演状态,在唱《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内心独白《致命狂恋》时,他会假装身旁有移动的石头(舞台舞美设计要素),张开双臂高唱“Tu vas me détruire”。
2024年12月,广州大剧院举办《巴黎圣母院》见面会,袁启宸主动上台演唱《美人》选段并与演员互动,获得主演的肯定并签名合影,在音乐剧圈子里也算是“小火”了一把。
从感兴趣发展到实践,现在,袁启宸正组织音乐剧《巴黎圣母院》的专辑录制,并同时扮演副主教这一角色。这个歌剧的“阵容”可不小,包括演员、法语指导以及伴奏……“都是大学生或准大学生,音乐爱好者,大家一起做喜欢的事”他说。
学霸真经:“心流”理论
袁启宸有个“心流”理论——快乐来源于经历不同的事情,以及跟自己喜欢或必须做的事情建立正向反馈和共鸣,进而提升快乐感成就感,最终达到心灵的享受。在幼儿园和小学时,他还学练了钢琴、围棋和书法,通过兴趣的发掘、培养,他感觉到了这个世界的无穷乐趣和生机。上小学时,就曾经和同学一起画棋布子,在脑海里纵横驰骋。
袁启宸初中就手机自由了,用手机查资料、社交联络,也会玩玩游戏、但很少刷短视频,更不会沉迷手机。在他看来,对手机使用的自制力“不是技巧问题,而是态度问题”。“意识到自己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刷手机就会觉得是浪费时间,有时候的确没控制住,但刷完之后会有一种负罪感,几次之后就不敢失控了。”对于袁启宸来说,比刷手机重要的事情还有很多:学习、听音乐、唱歌剧……以及体验其他更有意思的事情。
比如歌剧,他喜欢听,然后自学唱,因为想唱好歌剧,就要研究声乐、发音,还要自学意大利语、法语。他不满足于在家唱,还想登上舞台,寻找志同道合的年轻人组团排演,以及研究声光电舞台效果、媒体宣发……
“打游戏虽然也会带来快乐,但这是简单输入、简单输出,属于快乐层次比较低和单一的快乐。”袁启宸说,“但比如说做音乐剧,外界环境和各种信息的输入和输出都是多元而复杂的,就会带来更高阶的快乐体验”。
这种高阶的智力和情感体验,被他称为“心流”,尽可能多地体验不同的事情是他寻找“心流”的方法。比如说,暑假绝不会在家窝着,而是安排满满:做家教、当物理小助教,直播回答网友的学习问题、给亲朋当“地陪”、排练音乐剧、上声乐课……袁启宸说,学习是“给自己提供更多做喜爱事情的能力”。
总结归纳袁启宸的学霸经验:不断尝试新事物,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更高阶的情感快乐、思维乐趣、生命体验,反过来为了更好地做好让自己喜欢的事情,以及更好更多地去学习去提高。
文、图|记者 蒋隽 实习生 朱穗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