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永安的罗坊乡,盛夏的太阳把一群大学生的脸晒得通红。他们刚考完期末试,背上简单行李,迫不及待赶到罗坊中心小学,开启了一场特别的暑期支教。这些年轻人是三明学院“一路阳光”教育关爱实践队的队员,带着满腔热情,要把知识和温暖带给乡村的孩子们。
这群大学生有16人,来自教育和音乐专业。他们没闲着,直接根据孩子们的需要,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程。音乐课上,他们把课本里的古诗词变成歌,陆游、孟浩然的诗被唱得活灵活现,还配上简单的舞蹈动作。孩子们一边学一边笑,课堂气氛热闹得像过节一样。
支教的课程不仅让罗坊中心小学的师生开心,连附近村子的家长也坐不住了。他们听说这里有免费又有趣的课,纷纷把自家孩子送来凑热闹。书法课上,孩子们握着毛笔,认真写下横竖撇捺;音乐课上,他们跟着大学生学唱歌,脸上洋溢着笑容。这些课程不仅教知识,还让孩子们对中华文化多了几分自信和热爱。
魏雪敏是这支队伍的队长,22岁,学小学教育的她是永安本地人。她小时候就在乡镇小学读书,熟悉这里的每一片田野和乡间小路。每次回乡支教,她都觉得既亲切又责任重大。站在三尺讲台上,她看着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心里满是干劲。
魏雪敏坦言,大学前两年,她也迷茫过,觉得自己学的理论好像离现实很远。可几次支教下来,她发现书本上的知识真能派上用场。比如,教孩子们唱歌时,她用音乐专业的方法设计课程;教书法时,她又把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融入课堂管理。实践让她找到方向,也坚定了她做老师的信念。
“一路阳光”实践队已经走了12年,队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初心没变。他们每年暑假都来到福建的革命老区,带着书本和热情,为乡村孩子带来艺术启蒙和心理陪伴。朱婕是三明学院教育与音乐学院的团委副书记,她说,队员们在支教中不仅服务了社会,也锻炼了自己。课堂上学的理论,到了乡间小学的讲台上,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能力。
支教的生活并不轻松。罗坊乡的条件有限,教室里只有简单的桌椅和黑板,夏天热得像蒸笼。可队员们从没抱怨过。他们白天教课,晚上备课,忙得脚不沾地。魏雪敏笑着说,累是累,但看到孩子们学会一首新歌,或者写出一手好字,那种成就感比什么都强。
这次支教,队员们还特别注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他们不光教知识,还陪孩子们聊天,讲故事,帮他们敞开心扉。有个叫小明的男孩,平时腼腆得很,支教队员教他画画后,他开始主动和大家交流,脸上笑容也多了。家长们看在眼里,感动得不行,逢人就夸这些大学生有心。
数据也能说明支教的成果。据三明学院统计,“一路阳光”实践队12年来服务了福建10多个乡村,累计帮助3000多名孩子。2025年暑期,他们的课程覆盖了音乐、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参与的孩子比去年多了20%。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像小明一样的孩子,在支教中找到快乐和自信。
支教不只是单向付出,队员们也在其中成长。魏雪敏说,每次支教结束,她都觉得自己更懂如何当老师了。她学会了怎么和不同性格的孩子沟通,也明白了耐心和责任的意义。其他队员也有类似感受,他们说,乡村的课堂虽然简陋,却是最生动的教科书。
这群年轻人的故事,像一束光,照亮了罗坊乡的夏天。他们用行动证明,青春不只是用来享受的,还可以用来改变别人的人生。支教的日子虽然短暂,但留下的影响却很深远。孩子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对未来的憧憬。
乡村教育从来不是件小事。中国的革命老区,曾经孕育了无数英雄,如今依然需要年轻人的付出。像“一路阳光”这样的团队,带着知识和热情,扎根基层,让乡村的孩子们也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他们的努力,就像一颗颗种子,种在孩子们心里,慢慢生根发芽。
未来,这些大学生还会继续他们的支教路。或许几年后,他们会成为真正的老师,站在更大的讲台上。但现在,他们在罗坊乡的教室里,已经用汗水和笑容,写下了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你觉得,年轻人的热情还能为乡村带来哪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