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钱学森之子钱永刚先生,在科学大讲堂活动中分享了一段发人深省的成长往事。初中一年级的钱永刚曾被推荐参加北京市数学竞赛选拔。结果,考试当天他彻底愣住了:“卷面上好多知识点我根本没接触过,完全找不到解题思路,最后只能交了白卷,那次总共才考了三十几分。”作为科学巨匠之子,这样的成绩无疑令人难堪。钱永刚带着试卷和满腹委屈回到家,向父亲抱怨考试内容严重超纲。钱学森仔细看过试卷后,不仅没有责备,反而摆摆手笑着说:“你这么想,我倒认为这次考30分对你未必是坏事!”钱学森解释道,校园考题都有标准答案,但人生难题往往前所未见,正因如此,这次失利反而可能成为最好的成长契机。这番开导让钱永刚如释重负。多年后,钱永刚的人生轨迹几经转折,他曾两度辍学,也有过一段军旅生涯,34岁国防科技大学本科毕业,40岁顺利获得硕士学位。回首往事,他终于真正领悟:那张30分的试卷和父亲的安慰,是最珍贵的人生礼物。在这场父与子的互动里,钱学森独特的教育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植根于钱学森教育理念中的这三条核心智慧,堪称家庭教育的“黄金法则”,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与践行。
01
关于家庭教育:拒绝满分焦虑,激发孩子内驱力和自主性
钱永刚小时候的成绩总是差点意思,5分制试卷总拿4分,但钱学森从不批评他。一次班主任劝他说:“像你这样的条件,不应该有4分,你应该都拿满分才行。”后来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他真考了满分,兴奋地拿给父亲看,然而钱学森却连句表扬都没有,他淡淡地说:“我看有两个4分也很好。”钱学森常鼓励儿子多看一些自己喜欢看的书,做一些喜欢做的事。每到周末晚饭后,他会坐在沙发上问儿子:书看得如何了?钱永刚后来回忆:“一个暑假读下来,加上他的解答,我就感到知道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事。”在钱学森看来,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知识真正的热爱和自主探索的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与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的理念不谋而合。蒙特梭利曾说:
“教育不是为上学作准备,而是为未来生活作准备。”
她强调要尊重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中自主学习、自我发展。分数只是一时的,而孩子的内驱力和自主性,才是决定他们未来人生高度的关键因素。当孩子在兴趣、自主性和胜任感驱动下学习时,会表现出更强的创造力和持久力。反观当下,唯分数论的教育观念大行其道,家长们往往将孩子的分数视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许多家长为了孩子能考出高分,不惜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他们给孩子设定过高的目标,一旦孩子达不到,就会感到失望和沮丧。而这种焦虑情绪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孩子在童年时期就被分数和焦虑所笼罩,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都将受到严重影响。前一阵,《人民日报》点赞了一位 11 岁的“烘焙小达人”冯睿。
正在读小学五年级的她,已经熟练掌握几十种糕点制作,每一款成品都色香味俱全,让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更令人惊叹的是,她在暑假期间,从制作到摆摊吆喝、售卖,全程独立完成,单日营业额最高达500元。当有人提醒母亲要以孩子的学习为重时,这位母亲却坚定地站在女儿的热爱这边,她没有报补习班,而是购置了十几本美食书和烘焙工具。冯睿妈妈坦言:“我不羡慕别人家孩子成绩单上的全优,因为她除了学科成绩,其他方面都是全优。”教育的真谛,不是将孩子塑造成统一的学霸。像冯睿妈妈这样,看见孩子的闪光点,支持他们按自己的节奏绽放光彩,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教育成功?在家庭教育中,被过度要求满分的孩子背后,往往都站着一对不合格的父母。请记住,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与其推着孩子奔向虚幻的终点,不如陪他们在成长路上探索未知的可能,体验突破的喜悦。最好的教育,是让孩子在自由探索中发现自己的使命;最深的爱,是在放手时依然传递着无言的支持。
02
关于言传身教: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师,请务必以身立教
很多人都好奇钱学森是怎么教育孩子的。钱永刚在采访里的回答让人出乎意料:
“如果说我们家有什么教育秘诀的话,那就是不教育。要说言传,我们家几乎没有,主要靠身教。”
在钱永刚的成长记忆中,几乎从未听到父母对他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他们认为以身立教更有力量。例如,钱学森夫妇很爱读书,家里摆满了大人及孩子感兴趣的各类图书,在浓郁书香氛围的熏陶下,钱永刚也逐渐养成了热爱阅读的习惯。如今,只要遇到感兴趣的书籍,无论其内容在当下看来是否实用或有明确目的,他都会找来看。再者,钱学森做学问时极其注重持之以恒, 他从不急于求成,而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厚积薄发。钱永刚也学着父亲稳健扎实的作风,不仅在专业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更在长期积累中逐渐养成了潜心钻研的定力与灵活应变的智慧。这种耳濡目染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治学态度上,更渗透到待人接物的细节里。钱学森回国后,国家为了让他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研究中,为他配备了一名厨师。厨师做菜手艺非常好,但是不识字,十五岁出来当学徒工。当时的钱永刚对这位目不识丁的厨师,态度上显得有些轻慢。一次,家中的厨师问钱永刚:“永刚,你知道为何你父亲、母亲每次来吃饭都穿戴整齐吗?”钱永刚当时被问住了。厨师解释道,那是你爸爸妈妈看得起我们,尊重我们!这次对话让钱永刚大为震撼,他明白了要尊重别人,不仅包括长辈、上司、同事等,也包括社会地位不如你的人。
钱学森夫妻这种无需言说的行为示范,像一粒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影响着他的一生。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本身就是对孩子最直接、最深远的教育。与其反复灌输道理,不如先规范好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起真实可见的行为榜样。相反,如果父母自身行为不端,即使对孩子进行再多的说教,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有些家长自己沉迷于手机、游戏,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有些家长在生活中自私自利,却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这样的言传身教,只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会模仿父母的不良行为。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某一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
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对自己重新审视的过程。真正的教育,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而是蹲下来,和孩子一起成长。尤其当我们愿意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并主动为之改变时,这种姿态本身,就是给孩子最强大的力量。 说到底,教育本就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成长,当你开始重塑自己,孩子的蜕变,往往也会以最惊喜的方式回馈于你。
03
关于人生选择:尊重孩子的意愿,做引导者而非决策者
当高中时期的钱永刚对前途感到迷茫,提出想辍学参军时,钱学森没有横加干涉,而是接受了孩子的决定。十年后,钱永刚决定重拾大学梦想,报名参加高考时,钱学森依旧尊重他的选择。在报考专业时,他本想稳妥些,报考和自己专业相近的自动化控制专业,钱学森鼓励他遵从自己的想法,大胆去闯。最后他选择了自己的兴趣所向,选择了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34岁大学毕业时,他在同学中已是老大哥,却也终于圆了年少时的求学梦。钱学森用看似放手的方式,实则培养了儿子最宝贵的品质,那便是在风雨中自己掌舵的能力。他注重的不是传授具体知识,而是培养孩子应对人生选择的核心能力。教育家梁启超的家教理念也是如此。梁启超的九个子女个个成才,创造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和许多家长紧盯学业的方式不同,他十分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选择。在给孩子的信中,他曾这样写道:
“学习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越多越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翻阅《梁启超家书》会发现,他很少给子女提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反而更注重通过耐心引导,帮孩子认清自身的真实意愿,成为自己人生的决策者。也正因这种尊重个性、注重引导的教育理念,梁启超的子女最终涉猎建筑、考古、军事、经济等多个领域,且在各自的专业范围内都取得了显著建树。
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而是适时放手,让孩子在自由探索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在《教育论》中也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成为自主自立的成人,而非永远依赖父母的孩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面临许多人生选择,许多家长总是以“为孩子好”为借口,替孩子做出决定。比如,有些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强迫孩子学习钢琴、舞蹈等艺术特长;有些家长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考虑孩子的意愿,为孩子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这种做法,不仅会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动力和热情,还可能让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感到迷茫和痛苦。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
“教育的对立面不是无知,而是控制。”
若父母总想着操控孩子人生的每一步,自以为是在为孩子规避风险,实则是在无形中扼杀了他们试错的勇气。父母代为踏平的路,看似一路坦途,到头来却可能变成阻碍孩子前行的沟壑;而孩子自己摔过的跤,虽带着疼痛,却能在历练中淬炼意志,最终化作滋养孩子茁壮成长的宝贵养分。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尝试、去成长,他们才能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当下,无数父母深陷教育焦虑,为孩子每一次考试的分数忧心忡忡。回望钱学森的教育智慧,我们忽然明白:
真正的教育不在于一时分数的得失,而在于点燃孩子心中的火焰;
不在于刻意的说教,而在于日复一日的身教;
不在于为孩子铺就坦途,而在于赋予他们披荆斩棘的勇气与能力。
教育是一场静待花开的过程,让我们用爱和耐心陪伴孩子成长,相信他们终将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点亮文末爱心,与所有家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