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天还没亮,村里的公鸡刚打鸣,孩子们就被叫醒了。今天,他们要跟着校长去麦田,干一件从没干过的事儿——割麦子。这不是普通的课,而是让孩子们亲手摸摸劳动的滋味。
校长姓李,三十出头,瘦高个,平时笑眯眯的。他没穿西装,也没拿课本,就背着个旧书包,带着一群小学生走进金黄的麦田。田里风一吹,麦子像波浪一样晃。孩子们瞪大眼睛,好奇又有点怕。校长站定,朝他们喊:“谁割过麦子?”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全都摇头,齐声说:“没割过!”这声音在田里回荡,带着点兴奋。
“想不想试试?”校长咧嘴一笑,眼睛亮亮的。孩子们哪经得住这话,异口同声喊:“想!”那架势,像是要把麦田给“拿下”。可真上手干活,事情没那么简单。镰刀在手里沉甸甸的,孩子们割得东倒西歪,有的还差点割到自己脚。麦秆扎手,汗水顺着脸往下淌,田里全是他们的小抱怨:“这也太难了!”
李校长没站着看热闹。他卷起袖子,抓起一把镰刀,弯腰示范:“看好了,手要稳,镰刀得贴着地,轻轻一拉。”他割得利索,麦子齐刷刷倒下。孩子们围过来,学着他的样子,一点点找感觉。校长不急,挨个儿教,哪个孩子姿势不对,他就手把手纠正。田里渐渐有了笑声,孩子们开始比谁割得快。
干到中午,太阳火辣辣的,孩子们累得直不起腰。就在大家以为要回学校时,校长却不见了人影。有的孩子嘀咕:“校长跑哪儿去了?”没过多久,李校长骑着自行车回来了,后面还驮着一大筐东西——西瓜、冰棍、还有热腾腾的包子!他把东西往田边一放,喊:“歇会儿,吃点东西!”孩子们一窝蜂冲过去,啃着冰凉的西瓜,脸上全是笑。
吃饱喝足,校长拍拍手,说:“干活累不累?”孩子们抹抹嘴,点头。校长又问:“那吃着甜不甜?”孩子们笑得更欢了,齐声喊:“甜!”他点点头,语气认真起来:“劳动苦,但它能换来好东西。你们今天流的汗,值!”孩子们似懂非懂,但眼神里多了点不一样的光。
下午接着干,孩子们劲头更足了。有的小男孩还故意晒黑了脸,装大人说:“我这叫农民伯伯的范儿!”田里笑声不断,麦子一片片倒下。到了傍晚,孩子们看着身后堆成小山的麦捆,个个挺起胸膛,像是干了件大事。
其实,这堂课的背后,李校长费了不少心。学校在小县城,经费少,平时连新黑板都换不起。可他觉得,教育不只是考试分数,还得让孩子们知道生活的滋味。他特意跟村里借了块地,找老农教他割麦,还自掏腰包买了西瓜果果和饭菜。他说:“孩子们吃得好,才能干得欢。这不是为了出风头,是想让他们记住劳动的味道。”
这活动还有个小插曲。有个叫小强的男孩,平时调皮捣蛋,干活一开始偷懒,躲在田边玩泥巴。校长没骂他,就把他拉到割好的麦捆边,问:“你爸妈在家干啥?”小强低头说:“我爸开货车,天天跑长途。”校长拍拍他肩膀:“你爸那么累,还不是为了让你吃饱穿暖?试试干点活,回去跟你爸比比。”小强红了脸,抓起镰刀,闷头割了一下午,干得比谁都认真。
这堂课的效果,比李校长想的还好。孩子们回学校后,作文里全是麦田的事儿。有的写汗水滴在土里的感觉,有的写西瓜吃到嘴里的甜。还有个孩子写道:“我以后再也不剩饭了,粮食太不容易了。”家长们也变了态度,纷纷给学校送来水果、点心,说:““校长干得漂亮,这课我们都服!””
数据上,这活动也有看头。据统计,这次活动有72个孩子参加,割了整整3亩麦子,收成够村里几户人家吃半年。县里教育局听说后,还特意来调研,打算在其他学校推广这种劳动课。网上讨论了,说现在中国农村的孩子,80%以上没干过农活,缺的就是这种体验。
李校长的做法,其实不只是让孩子们割麦子。他想让孩子们知道,生活里每一口饭、每一件衣裳,背后都是汗水换来的。他没用大道理去讲,而是带着孩子们亲手干了一回。这种教育,比课本上的诗句管用多了。谁能想到,一把镰刀、一片麦田,就能让孩子们长这么大一课?